作者:Hsin-Hong Pan
在上文中,我們談到面對三個「瑜伽圈」,瑜伽教學者常做的三種選擇,分別為:
將瑜伽視為一份志業
將瑜伽視為一份職業
將瑜伽視為一份學業
而瑜伽教學的未來,可能得走在三個「瑜伽圈」的交集中,將瑜伽視為一份專業。
或許這聽起來理所當然,「教瑜伽本來就是一份專業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瑜伽的歷史可以很悠久,瑜伽的發展可以很熱鬧,但瑜伽做為一份專業,至今尚嗷嗷待哺。
閱讀全文〈瑜伽教學的未來 4|瑜伽產業的困境與現象〉作者:Hsin-Hong Pan
在上文中,我們談到面對三個「瑜伽圈」,瑜伽教學者常做的三種選擇,分別為:
將瑜伽視為一份志業
將瑜伽視為一份職業
將瑜伽視為一份學業
而瑜伽教學的未來,可能得走在三個「瑜伽圈」的交集中,將瑜伽視為一份專業。
或許這聽起來理所當然,「教瑜伽本來就是一份專業啊!」,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瑜伽的歷史可以很悠久,瑜伽的發展可以很熱鬧,但瑜伽做為一份專業,至今尚嗷嗷待哺。
閱讀全文〈瑜伽教學的未來 4|瑜伽產業的困境與現象〉作者:Hsin-Hong Pan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當代瑜伽教學者,都在三個「瑜伽圈」中找尋自己的平衡。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探討選擇不同平衡點的差別,以及針對這系列文章主題【瑜伽教學的未來】,我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平衡位置。
首先,對「純粹」傳統瑜伽的教學者而言,瑜伽是一種志業。他們以身作則,實踐傳統瑜伽的教導,對他們來說,瑜伽教學的重點是將瑜伽的狀態傳遞下去。瑜伽並非一種透過大腦分析的對象,也與金錢沒什麼關係。
對「純粹」商業瑜伽的教學者而言,瑜伽是一種職業。瑜伽教學是賴以維生的方式,至於所教授的內容是否跟傳統瑜伽有關,抑或是否經得起學術瑜伽的檢視,其實並不重要。如果「瑜伽」這個標籤有助討生活,便使用這個標籤;如果「瑜伽」這標籤對他們討生活造成阻礙,便切割這標籤。
對「純粹」學術瑜伽的教學者而言,瑜伽是一種學業。他們仰賴的依然是熟悉的分析性大腦,只是將研究對象置換成瑜伽。但若他們自身傳統瑜伽的練習經驗不足,將僅能隔靴搔癢,無法觸及核心;若他們的研究結果無法與商業瑜伽結合,即便成果再有價值,也與眾人無關。
閱讀全文〈瑜伽教學的未來 3|志業?職業?學業?產業?〉作者:Hsin-Hong Pan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當代瑜伽脈絡下的「瑜伽圈」,至少是由三個圈子組成的生態,分別為:傳統瑜伽、商業瑜伽以及學術瑜伽。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探討這三個「瑜伽圈」的現況。
單就參與人數,或被關注的程度來看,商業瑜伽 > 傳統瑜伽 >學術瑜伽的態勢相當明朗。例如2016年由美國瑜伽聯盟與《瑜伽雜誌》共同進行的產業調查中,提及美國練習瑜伽的人數有三千多萬人,這裡頭絕大部分的比例可以歸到商業瑜伽。
之前有同學問我:「在這商業社會中面對這麼多種新穎的瑜伽課程,如果我走傳統瑜伽的路線,是否會愈來愈式微?」
簡單的答案是:是的。
閱讀全文〈瑜伽教學的未來 2|瑜伽圈的生態〉作者:Hsin-Hong Pan
在討論瑜伽教學的未來之前,我們得先了解現在。而了解現在的第一步,是意識到雖然瑜伽的歷史可能很悠久,但我們正處在瑜伽歷史長河中一個很特殊的時期。當代瑜伽的發展有許多部分跟過去不同,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我們將仍停留在對過去的想像,看不見現在,就更不用談未來了。
實際上,當我們使用「瑜伽圈」這個詞時,我們所面對的,起碼是三個圈子的混合體,分別為:傳統瑜伽、商業瑜伽以及學術瑜伽。
閱讀全文〈瑜伽教學的未來 1|你的瑜伽不是我的瑜伽〉作者:Hsin-Hong Pan
這幾天測試了一下ChatGPT,讀了些相關資料,我好奇能否用ChatGPT教瑜伽,於是我就直接問了,再請它幫忙翻譯翻譯,提供給大家參考…(請參考截圖1,2)
作者:Hsin-Hong Pan
你自瑜伽師資訓練畢業了,也拍了美美的畢業照(咦?),然後呢?
以下是一個我喜歡使用的譬喻:
「如果你自正規RYT200小時瑜伽師資訓練畢業,而這也是你人生的第一個瑜伽師資訓練了話,恭喜你,這代表你自小學畢業,領到一張小學畢業的獎狀了!」
姑且不論你是否喜歡這個描述,但透過這個譬喻,可以幫助我們看懂瑜伽產業的許多現象,例如:
為何瑜伽老師很容易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想要繼續進修?
作者:Hsin-Hong Pan
2017年,初次將這張圖貼在網路上時在朋友圈內引起了很大的迴響。當時正在籌備【瑜伽教學求生指南】這門課,而這張圖則是受到《瑜伽教學的藝術與事業》作者Amy的啟發,將其概念圖像化的成果。博客來傳送門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4993
#以下的數字均為舉例每個人可視情況自行調整
這張圖反映的是Amy在美國市場的觀察,但有趣的是,放在台灣也同等適用。首先,Amy提到為了維持收支平衡,每週得教很多課,我們可以簡單計算一下收支平衡這件事。假設教授一堂團體課程的鐘點費為700,一週有18堂課,一個月四週,那麼瑜伽老師一個月的收入約為五萬出頭,如果一個月比28天多一點,再加上課程時有異動(請假、代課、鐘點費…),那個四萬多到六萬之間大概就是這張圖表的收入範圍。
作者:Hsin-Hong Pan
當一個人因繳很多學費而被稱為學霸後(學霸aka學費繳很多的人),就常被問到有沒有推薦的課程。這一類的問題通常很難回答,小學生會有適合小學生的課,大學生會有適合大學生的課,如果你是小學生,將大學生的課推薦給你其實不是合適的建議。又除非我剛好認識你,知道你目前的程度,也剛好分辨得出課程的程度,不然也很難推薦任何課程。
瑜伽老師賺錢辛苦,別亂入坑,然後一直靠北邊說錢都拿去研習了….這…..不是正常的狀態啊啊啊啊啊!!!!
倒是近年來台灣的研習市場有些現象跟過去不同,選擇課程時可以留意一下。
原文出處:〈Yoga Anatomy: Top 5 Movement Science Insights for Teachers〉
編譯:Hsin-Hong Pan
在學習瑜伽解剖學、生理學、肌動學以及疼痛科學的過程中,這是對我最具有啟發的五個觀點,這些觀點對於身體的思考,與我過去在瑜伽教室所學到的大不相同。
考量到有些瑜伽老師可能沒有太多時間或興趣深入鑽研,我試著透過這篇文章為這五個觀點做個簡單地整理,但每一個觀點的背後,都有著大量的參考資料得繼續閱讀才能掌握其精要。你可以參考我所提供的參考資料連結,或者自行針對這些主題進一步研究,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請帶著開放的態度以及批判性的思考閱讀以下內容,並檢視自己在瑜伽或者動作練習/教學上所採取的方式。我希望這些觀點能引起你的興趣,且對你自身的瑜伽練習與教學有所啟發。
閱讀全文〈動作科學帶給瑜伽老師的五個洞見〉原文出處:〈“If It Hurts, Don’t Do It”: Considering Pain and Pain Language in Yoga〉
作者:Amber Burke
編譯:Hsin-Hong Pan
「如果會痛,就停。」
瑜伽老師常在課堂上如此提醒,他們也可能透過其他類似口令,鼓勵學生避免從事會造成疼痛的姿勢或動作。誠然,避免不必要的受苦有其價值,這也是我們終身的課題,但將疼痛與否作為判斷的標準,雖然有其優點,卻也有使用上的限制。
不論你是瑜伽老師或練習者,認識疼痛的複雜性都有其好處。如果瑜伽老師清楚疼痛在瑜伽課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相關語言可能帶來的效果,對於上課時所使用的口令以及教導練習的方式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如果學生更清楚疼痛有著不同的意涵,或許會改變他們與練習之間的關係,以及對於身體訊號的解讀。
閱讀全文〈「如果會痛,就停?」──瑜伽與疼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