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解剖瑜伽,而非教瑜伽人解剖學

作者:Hsin-Hong Pan

這週【瑜伽與疼痛科學】的主題來到了知覺(perception),探討當我們將知覺納入教學的考量時,瑜伽如何協助持續性疼痛的改善,以及為何有些教學可能反倒造成問題。

從教學現場的結果來看,有時我們的教學確實幫到了學生,有時沒幫到,有時其實導致了問題,又或者更常見的,三種狀況往往在課堂中同時交雜在一起。而瑜伽教學作為一份專業的挑戰在於,我們常常搞不清楚如果有幫到,究竟是怎麼幫到的?是否有機會複製成效?如果沒幫到,怎麼知道自己沒幫到?可以往哪些方向做合理的調整?如果導致了問題,我們怎麼知道出了問題?老師會發現嗎?學生會反應嗎?我們找得出問題可能出在哪裡嗎?我們是否能讓課堂上對學生有幫助的比重增加?讓導致問題的比重減少?

這些議題其實都跟你是哪個派別無關,跟你教學是否有熱情無關,跟你是否用了哪些招式哪些輔具無關,跟你拿過哪些獎狀無關,跟你有多少學生跟隨無關,甚至很可能跟你教了多久也無關。

釐清這些議題的關鍵,在於對於瑜伽背後運作機制的掌握,課堂上你所教的東西、你教學的方式,以及你教學的狀態,都影響著教學的效果。

有些教學者授課的內容很好,但教學方式不佳,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有些教學者有很好的教學方式,但教學內容缺乏合理性,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有些教學者有著很好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式,但狀態不佳,也影響了教學效果。

教學內容的調整,可能跟知識及技巧的學習有關。

教學方式的調整,可能與對於人的狀態的覺察層次有關。

教學狀態的調整,可能與自我練習、自我照護有關。

我心目中的瑜伽解剖學真正在討論的,並不是解剖學,而是更接近解剖瑜伽,釐清背後運作的機制。當我們越來越清楚背後運作的機制,不論你相應的是哪個瑜伽派別或系統,都會持續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教學狀態,我們會因此而更貼近瑜伽,同時明白如何傳遞瑜伽。

這也是為何在Yoga Piece開設的課程中,很多門課看起來都跟瑜伽解剖學相關,因為我們確實嘗試透過各個面向對瑜伽有進一步的認識。就好比鑽石有許多平面,任何單一平面都不足以說明鑽石的獨特價值,而每當我們多掌握了一個面向,就越能領會瑜伽多維的本質。

我覺得透過西方的學科(例如解剖學)協助釐清瑜伽背後運作的機制會有幫助,並不是說這是唯一的方式,也不是說這是最好的方式,實際上這個取向存在許多限制,但也有許多好處。例如西方學科在資源的獲取上比較容易,在檢驗上有其機制,在討論上比較方便,這對於瑜伽專業的養成會比較有路可循,有助瑜伽老師的養成。且更重要的,在瑜伽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比較有機會與其它瑜伽派別、其它專業或社會大眾找到溝通的基礎,讓瑜伽教學在當代找到合適的位置。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的不是一位超級厲害的瑜伽老師,因為這樣的老師代代都有。我們需要的也不是一群瑜伽老師,因為目前已在大量生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群很棒的瑜伽老師,而這條路,仍待探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