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身形比例對瑜伽練習的影響

 

原文出處:〈How Important Are Body Proportions in Yoga

作者:Jenni Rawlings

編譯:Hsin-Hong Pan

或許你能想到某個已經練了許久的瑜伽動作,雖然你付出了許多努力,但某方面來看,你似乎無法再取得任何進步?你已尋求過老師的建議,也試過瑜伽同伴們分享給你的各種訣竅,但這個特定的體位法看似依舊遙不可及。

這是種令人感到困惑的經驗,因為我們總是被教導只要練得夠久,付出該有的努力,所有的瑜伽動作都是有機會「達標」的。事實上身為勤勉的瑜伽練習者,我們確實能夠持續加強我們的力氣、柔軟度以及動作的協調性。但有一個我們無能為力改變的因素,卻經常被忽略掉,那就是每個人的身形比例其實並不相同。

有許多例子告訴我們,練習者由於受限於特殊的身形比例,而無法符合某些特定動作最終的審美標準(或著至少,讓達到標準的過程變得更富挑戰性)。另一方面,同樣的身形比例也讓這些練習者在做其它的體位法練習時,有著明顯結構上的優勢。正因為我們與生俱來的身形對於動作的難易度及最終的外形有著顯著的影響,這恰好提醒了我們,一昧推崇體位法外觀上的美學在本質上毫無助益。

讓我們舉幾個瑜伽動作為例,來探討身形比例如何扮演令人吃驚的重要角色。

Navasana(船式)

對大多數的瑜伽練習者來說,Navasana是個聲名遠播、富挑戰性的動作。但這個動作中有一個重要元素很少被提出來討論,那就是「身體/腿」的比例。為了抬起我們的雙腳,並讓它們停留在空中,我們的髖屈肌需要很努力地工作。但如果你的腿相對而言比較長,髖屈肌就必須更加努力,才能讓那奢侈的長腿優雅地懸浮在空中。相反地,如果你腿的比例比較短,那麼所需支撐的重量會比較輕,遭遇到的辛苦自然比較少。在Navasana的例子中,長腿會讓這原本已經充滿挑戰的體位法變得更加費力,而比較短的下肢反倒會助練習者一臂之力。這意味著長腿的學生可能會在Navasana的練習中彎曲膝蓋,以減輕髖屈肌的負荷,但即便如此,他所付出的努力可能仍不亞於他身旁有著短腿、雙腳伸直的練習者。

Baddha Parsvakonasana(綁手側三角式)

這個體位法要求練習者在延展側三角式中將雙手在身後互扣──有許多瑜伽學生無法做到這件事,通常我們會假設他們的掙扎是因為柔軟度還不夠。手臂肌肉缺乏柔軟度當然是重要考量,但另一個常被忽略會影響綁手的因素,是身形的比例。如果學生的手臂(肱骨加上橈骨和尺骨)相對較短,就很容易造成學生無法在這個姿勢中於背後綁手。對於那些不論付出多少努力,多麽投身致力於瑜伽練習卻始終抓不到手的人來說,一條瑜伽繩或毛巾便能為他創造從未經歷過的綁手體驗。相對的,如果某位學生的手臂比一般人來得長,他在綁手的練習中將有著明顯的優勢。他甚至能毫不費力地抓到手腕,而不僅於抓著手指而已。雖然我們通常認為抓手腕是綁手「加深」的變化,但能做到這件事有可能僅因為這個人的手比較長,而未必是柔軟度比較好。

Handstand Press-Up(慢舉手倒立)

相較於典型的一股作氣往上跳進入手倒立,慢舉手倒立(Handstand Press-Up)是一種更優雅而令人敬畏的進入方式。練習者先前彎進入Uttanasana(站姿前彎),將掌心平貼在地上,透過手往下推將雙腳提起離開地板,進入手倒立。慢舉手倒立的練習者在動作轉移的過程中需要相當卓越的力量和控制力,然而,每個人的身形比例對這個練習的難易度所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否認的。如果你的腿比較短,而軀幹比較長,你在學習慢舉手倒立的過程中便有著先天解剖學上的優勢。有著這樣身形比例的人比較容易將重量自腳轉移到手,因為他相對較短的下半身能讓他的質心(髖部)往前移動到根基(肩膀與手臂)的正上方。相對地,有著長腿與短軀幹的練習者在重心轉移的過程中有著力學上的劣勢。相較於髖部能夠位於肩膀正上方,他們的髖部會落在肩膀的後方,使他們在試圖把腳飄離開地板的過程中遭受到相當大的阻礙。對於這樣的練習者來說,練習慢舉手倒立並非不可能,但他們得比那些腿短的朋友付出更多的努力。

手碰地板的弓箭步

這是Anjaneyasana(又稱高弓箭步或新月式)的變化式之一,在許多課程上常常出現。在這個動作中,後腳趾頭踩在地板上,後膝離地,雙手則置於前腳兩側的地板上。瑜伽老師常常要求學生在這個弓箭步變化式中將雙手平貼地板,而不變的情景是,課堂上總有某些學生無法完成這項壯舉──他們可能可以讓指尖或著拳頭點地,但就是無法讓雙手掌心貼地。這些學生是努力還不夠嗎?還是他們的柔軟度不足以讓手掌碰到地板?或許以上皆非。在這個例子中,手掌無法平貼地板極可能是身形比例所造成的。要將手掌成功地放在地板上,手臂的長度必須比你的小腿(脛骨)來得長。但有些人的手臂偏短,或著小腿偏長,也可能兩者皆備。這些人就解剖學上的觀點來看不可能將手掌平貼地板。如果手掌平貼是需要的,那麼僅需在下方墊兩塊瑜伽磚,讓地板上升即可。瞧!這可不是成功了嗎?且符合了個體解剖學上的需求。

在瑜伽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想像體位法有個終極的外在樣貌,於是我們努力地去「做到」或「完成」它。但當我們開始學習領悟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身形比例,是如何影響瑜伽動作的外形時(或著影響我們得多辛苦才能達到動作的外形),我們便對瑜伽練習中「過程」這個概念有了更寬廣的認識。不論是任何體位法,其首要考量是必須對練習者帶來助益,至於最終動作的外觀看起來如何,僅是這個目標的副產品罷了。

 

 

在〈身形比例對瑜伽練習的影響〉中有 2 則留言

  1. 我腿短腳短,但慢擧手倒立我也一樣舉不起身體,這又是那裹力量不足呢?

    1. 這很難說,需要許多條件同時俱備才起得來,包含力量、柔軟度、控制、協調…等等,所以除非真的看到練習的狀態,否則很難判斷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