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那些年,科學家教我們的柔軟度

 

原文出處:〈What Science Can Teach Us About Flexibility

作者:FERNANDO PAGÉS RUIZ

編譯:Hsin-Hong Pan

如果你已經在練習瑜伽,你不需要運動科學家和生理學家來說服你伸展的好處。相對的,你可能希望他們告訴你,在他們對柔軟度的研究中是否有任何方法能幫助你將體位法做得更深。比如說,當你往前彎,卻因為大腿後側的緊繃而嘎然而止時,科學能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嗎?這方面的知識能幫助你做得更深嗎?

兩個答案都是「肯定」的。生理學的知識能幫助你想像身體的內在運作,並聚焦在能幫助你伸展的特定機制上。如果你知道大腿的緊繃源自於不良的骨骼排列、緊繃的結締組織、或著設計來避免你傷害到自己神經反射,你就能讓投入的努力發揮最佳的效果。如果你曉得所感受到的不適是對即將受傷的警示,又或著僅是提醒你正在進入全新的領域,你就能在繼續前進與撤退之間做出聰明的選擇──並避免受傷。

此外,新興的科學研究甚至有拓展瑜伽智慧的潛能。如果我們能更清楚理解與瑜伽練習相關的複雜生理學,我們或許就能提升我們的技巧,以打開我們的身體。

閱讀全文〈那些年,科學家教我們的柔軟度〉

拉筋?拉的是什麼?

原文出處:〈Strteching: What It Really Mean?

作者:David Coulter

編譯:Hsin-Hong Pan

如果你問是什麼把槓鈴高舉過頭的,多數人會回答是肌肉、骨頭和關節。如果你問跑馬拉松需要什麼?他們會回答心、肺和腿。如果你問跳舞或體操需要什麼條件,他們會回答力量、優雅和敏捷。但如果你問增加柔軟度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他們可能會給你一個白眼。然而練習哈達瑜珈的人都知道,改善柔軟度是最大的挑戰之一。當一個人的身體僵硬時,即便最簡單的動作也會成為艱鉅挑戰,這也是為何指導者總是鼓勵我們伸展。但伸展究竟指的是什麼呢?

首先,伸展所增加的柔軟度,並不是透過把關節囊、肌腱、韌帶以及軟骨帶來的限制變得鬆弛,也不是來自於減少骨頭之間的觸碰所產生的阻礙。軟骨帶來的限制就像是墊圈一樣,僅被允許輕微的移動。關節囊包覆並保護著滑液關節的光滑表面,試圖把關節囊弄鬆將造成嚴重的不穩定。根據定義,韌帶連接著骨頭與骨頭,一旦被拉長超過4%的幅度便開始撕裂,除非它們因長期不動而出現不正常地縮短,否則拉長韌帶通常不是個好主意。肌腱連接著肌腹與骨頭,是可被伸展的考慮對象,但由於肌腱的結構跟韌帶很像,因此被允許伸展的幅度有限。

我們真正能拉長的是神經與肌腹──這兩種解剖學上的軟組織佈滿肢體並橫跨關節。實際上,在哈達瑜珈練習中所需的柔軟度,來自於這兩種結構的延展。

肌肉

肌肉只要被拉長一點點,就能為關節活動範圍帶來可觀的改善,而這提供了我們合理的改變機會。但當我們在伸展肌肉時,我們處理的是個別的肌纖維,還是與它們相關的結締組織呢?答案:兩者皆是。

實驗證明當肌肉維持在被伸展的位置時,個別的肌肉纖維會因肌節(sarcomeres,肌肉的收縮單元)的增加而變長。相反地,當肌肉維持在縮短的狀態時,肌節量會減少,肌纖維因此而變短。

僅增加肌纖維的長度並不足以提升柔軟度。我們還需要肌肉裡外的結締組織相對應的擴張,包含包覆在外頭的筋膜(包圍成束肌纖維的結締組織)以及圍繞著個別肌纖維的結締組織。而這正是長時間停留的伸展課程中所發生的事。結締組織會順著肌纖維的引導,肌肉整體而言變長了,柔軟度也跟著改善。哈達瑜珈的伸展能安全而有效地帶來這樣的效果。在某些特殊狀況下如果我們想讓身體變緊的話,我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停止伸展。此時肌纖維會變短,而結締組織也會跟著做出調整。

神經

週邊神經是另一個議題。它們對伸展感到敏感,但並未強健到到足以限制伸展的發生。神經能適應伸展的原因是因為它們以曲折的方式穿過圍繞著它們的組織,且個別的神經纖維也在包覆神經的結締組織中蜿蜒來回穿梭。在肢體伸展的過程中,神經穿過圍繞它們的組織的總路徑首先被拉直,隨著伸展持續進行,個別神經纖維在神經中的蜿蜒路徑也會被拉直。(包覆在神經外頭的結締組織有足夠的彈性可提供大約10~15%的伸展幅度,而不至於損傷神經。)

如果缺乏包覆在外頭的結締組織,神經將無可救藥地脆弱,不僅易於伸展,同時也容易損傷,並且被緊繃的肌肉、骨頭和韌帶等所壓迫。然而,保護並非萬無一失的,因為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這些包覆會被伸展超過10~15%的幅度,超過它們所包覆的神經的安全範圍。早期的緊告訊號包括了麻木、敏感和刺痛,如果這些訊號被忽略了,可能會發展成感覺與運動障礙。最好的保護是保持覺知與耐心──覺知為何伸展神經是潛在的問題,並且當輕微的症狀出現時,有耐心地慢慢對待它。如果神經疼痛開始變成長期的狀態,則需尋求專業的協助。

練習

讓我們用單腳屈膝的坐姿前彎來觀察看看肌肉是如何對伸展做出回應。首先,坐在地板上,一腳往前伸直,將另一隻腳彎曲,腳跟拉向會陰。兩個大腿間大約呈90度,而你則約略面向雙腿的正中間。接著,依照這個動作的慣例,脊椎扭轉45度以面向伸直的腿,往前彎曲,手不用高舉過頭,也不用試圖從髖關節處開始前彎。依照你的柔軟度,讓手放在伸直腿的大腿、小腿或腳掌上。在這個姿勢停留大約半分鐘,然後慢慢地捲回退出動作,首先從髖開始移動身體,接著是腰椎,最後才是抬起脖子和頭。然後換邊練習。

這個面向單腳的前彎有幾個好處。首先,單膝屈曲時,僅有一邊的腿後側肌群獲得伸展。其次,即便某個程度上這個動作同時伸展了兩邊的內收肌群,但你前彎方向的那一側被伸展的更多,因為那一側的膝蓋是處於伸展位置的。這是伸展單側內收肌群的最好可能姿勢中的其中一個。最後,與骨盆夾45度角的前彎對髖關節與下背的施加的壓力較小,主要伸展的位置在大腿後側,也因此能為初學者帶來更多助益。

習慣這個姿勢之後,試試看變化式。再一次回到右膝伸展的預備位置,但相較於直接彎曲向右腳,這一次將左前臂壓在左膝上(對大部份的學生來說,這會讓右側的髖離開地板,這是沒問題的。)接著,將右手自雙腿中間沿著地板往前延伸,這會比前一個姿勢伸展更多的右側內收肌群。然後,往左移動到雙腿間三分之二處,釋放一些內收肌的張力。最後,往右移動到雙腿間三分之一處增加內收肌的伸展。

最後一步,探索完這些動作後,回到原來的姿勢,並再一次往右腳的方向延伸。你會發現你能前彎的幅度變大了。基本上腿後側肌群對前彎帶來的限制和之前是一樣的,但幾次偏離伸直腿的伸展確實拉長了那一側的內收肌群。因此這次練習所增加的幅度,可估量為初次練習時內收肌群所帶來的限制。

如果你僅維持這些姿勢大約一分鐘的時間,那麼主要作用的對象是允許肌肉放鬆的神經系統。但如果你更有耐心,放慢一切,給予這些姿勢更長的時間,那麼內收肌群和腿後側肌群的肌節數會逐漸增加,結締組織會慢慢隨之做出調整,而這些拉長的肌肉和結締組織將允許你進入更深的前彎。就週邊神經而言,如果你並沒有感到刺痛,你可以假設它們沒有問題。但如果相關症狀出現時,它們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適應肌肉的延長。

警示:為了增加柔軟度,切記要做平衡的動作組合,包括了被動伸展以及站姿之類建立力量的練習。不要走向極端。如果你一心一意地僅試圖拉長一、兩類的肌肉(例如內收肌群和腿後側肌群),那們你將會以不平衡的狀態收尾,並很快地傷害到自己,因為你並不熟悉你所創造出的新狀態。最好整個身體一起鍛鍊,並漸漸變得強壯而柔軟。

最後分析

研究已毫無疑問地證明了肌纖維的長度可因長時間的伸展而增加,也會因長期地縮短而減少。同樣明顯地,包覆在肌肉或神經外頭的結締組織有可能被伸展過頭。但在這個方程式中還有一項因子──神經系統扮演著關鍵角色,它能讓肌肉放鬆或著收緊,而這點要嘛有助於伸展,要嘛限制伸展的發生。那麼最終讓活動受限的,究竟是主動的神經系統還是被動的結締組織呢?既然在平常活動中神經脈衝會不斷地刺激肌肉細胞,那麼有個唯一能找出解答的方法──把人深度麻醉後,去測試他的關節活動度。此時神經系統不再刺激任何的骨骼肌細胞(除了那些用來呼吸的例外)。

這件事已經有人做過了。任何手術房的醫護人員都能告訴你當病人被麻醉時,他們的肌肉會鬆弛到必須小心脫臼的發生,即便這些病人在清醒的一生中都保持在極度僵硬的狀態。那麼為何治療師不利用麻醉帶來的柔軟度來增加關節活動度呢?答案是若缺乏神經系統的保護,組織會撕裂──包含肌纖維、結締組織纖維和神經。這證明了雖然結締組織提供了伸展最初步的限制,但真正為日常生活帶來限制的是神經系統。當我們的伸展來到這個限制時,神經系統會透過疼痛、顫抖、或著虛弱無力來警示我們已做得過頭,更重要的是,這些警示訊號會在組織被拉傷之前出現。

腦-肌肉連結

腦部有一小塊叫做小腦的地方,控制著肌肉張力、協調性和平衡能力。來自本體感覺受器的神經纖維會通往大腦皮層(腦部中與有意識的思想及情緒有關的部位)。因此有一連串的感覺訊號不間斷地流向腦部,同時也有一連串有意識/無意識的動作脈衝自腦中流出。

長期看來,取得柔軟度與否,取決於你伸展綁住肌肉的結締組織的能力,而這項能力取決於你是否能成功地解除保護性的各種反射,而這又與你放鬆心智的能力有關。

必須了解的是,你的心智狀態和情緒的力量可能比肌肉造成的阻礙更難克服。

《瑜伽經》說很多,但就是沒提到順位

原文出處:〈Patanjali Never Said Anything About Alignment

作者:ALEXANDRIA CROW 

編譯:Hsin-Hong Pan

每個認識我的人都曉得我的教學相當注重順位(alignment)──非常地注重。事實上,「非常」兩個字並不足以表達我對順位關注的程度。我專心致力於解剖學,並試著去理解人體作用的機制。(如果需要證據了話,請參考《Yoga Journal》上一系列的文章。)

Pantanjali從未談到任何與解剖學或著順位相關的議題。那麼,我們為何要那麼在意這件事?對於教授順位與解剖學,我有兩個主要的理由:一個是基於實務上的需要,另一個則與《瑜伽經(Yoga Sutra)》的哲學有關。

實務上的需求

當我開始接觸瑜伽體位法的練習時,我壓根不清楚瑜伽是一種將會改變我一生的哲學。相較於曾經接觸過的其他運動或著活動,我發現當我站在瑜伽墊上時,內在的某種東西似乎變得不大一樣,不過我花了好幾年才意會到這件事。過去我一直以為瑜伽就是種身體的練習、一種運動、或著雜技,直到有一天某些深層的部分突然被解開封印。我的個人經驗其實也是大部份人對瑜伽的想像,而這是完完全全沒問題的!但如果是這種情形,身為一個老師,我必須將這些動作的練習視為一種運動,並運用來自物理治療師、教練或著訓練員這些領域的智慧。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屬於個人的身體使用模式。因此沒有所謂通用的順位法則,也沒有所謂適合每一個人的姿勢。但這些年大眾課的教學經驗,我發現透過為學生確認順位優先順序的同時,我可以提醒他們應注意的限制。接著以解剖原則與肌肉的參與為基礎,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學生進入主動作(peak pose)。我允許他們在每個當下去決定,能否在保有順位的前提下進入下一步。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依著循序漸進的方式,從簡單的練習開始,一路練到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動作。這也在我最大能力範圍內控制了受傷的風險。受傷是難以避免的,人們時而做出會傷害自己的錯誤選擇,我自己身上就發生過這回事。但學習區分不舒服(discomfort)與傷痛(harmful pain)之間的不同本就是練習的一部分,而我的職責就是盡我可能地去避免傷痛的發生。

哲學上的理由

《瑜伽經》第一條:「瑜伽就是當下」這句話改變了我的一生,我也見到學生們的生命被這麼轉化著。但要立即清明而充滿智慧地自長期帶來傷害的思想行為模式中解開束縛,讓自己能對自己與世界更加寬容而自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了活出這樣的哲學,我們需要找到一項工具,並一次又一次地運用它。透過反覆地運用或練習,能為我們帶來進步。而體位法正是多數人最初開始、並能持續下去的工具。

《瑜伽經》中對體位法的唯一描述與體位法的特性有關:在努力與舒適、或著穩定與放鬆等相對的特性中找到平衡。也就僅有這樣。Patanjali從未提及英雄二式(warrior II)、三角式(triangle)或著手倒立,也沒談過這些動作的順位應該如何。如果這個脈絡成立,那麼我們的體位法教學與練習如何稱得上是瑜伽呢?

《瑜伽經》說明了體位法的教學原則

《瑜伽經》第二章第一條說出了打從我第一天開始教學時便奉行不悖的原則:

Tapah Svadyaya Isvarapranadhnani Kriya Yoga. 

我是這麼解讀這句話的:選擇去做那些你知道會讓你變得更好的辛苦事,這些事通常與你的初念相反。留心這些事對你帶來的影響是助益還是傷害,並有智慧地選擇前者。臣服於過程,了解這些辛苦事將能為生命減少受苦,免於拘束。

我的老師告訴我這些原則不僅能運用在體位法的教學上,同時也能讓體位法的練習本身變得完整,而不需要額外添加那些深奧難懂、我自己都尚未能夠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表達的事物。我被教導要深入學習解剖學、善於教授順位、教學生在面對輔具或變化式時該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擇、懂得臣服於過程,而非專注在結果上。我向學生們解釋他們在照片上看到的完成動作並不重要,只要從動作的基礎變化開始努力,隨著時間的累積,自然會被引領到他們該去的地方。

我無法要求學生在缺乏順位的概念下持續努力,但如果少了努力這項元素,根據《瑜伽經》第二章第一條,便稱不上是體位法。順位是幫助我們在每一天、每個當下安全地達到每個動作的基石。如果我能在教體位法的同時,同時提醒學生保持輕鬆自在地呼吸,並懂得放下伴隨成就而來的失落與評判,那麼我就是以Patanjali定義體位法的方式教授體位法。再搭配上另外兩項原則──在努力/放鬆之間達到平衡,以及聰明地做抉擇──我就能協助學生專注在「當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真的是在練瑜伽,而順位則是他們的工具。

體位法沒有順位

原文出處:〈Leslie Kaminoff: “Asanas Don’t Have Alignment”

作者:Meagan McCrary

編譯:Hsin-Hong Pan

在一次訪談中,《瑜伽解剖書(Yoga Anatomy)》的作者Leslie Kaminoff 主張體位法(asana)無法獨立於練習者之外存在。而不久之後,他更大膽地發出宣言:「體位法沒有順位的問題,人才有順位的問題。(Asanas don’t have alignment, people have alignment.)」 閱讀全文〈體位法沒有順位〉

體位法的目的?

原文出處:〈What is the Purpose of Asana

作者:Pandit Rajmani Tigunait

翻譯:Hsin-Hong Pan

問題:

我曾上過許多瑜伽老師的課。基本上,他們教著同樣的練習,並說他們所教的叫做哈達瑜珈(Hatha Yoga)或體位法(Asana)。大部份的老師給了我一個印象:體位法除了能為身體帶來好處之外,它也是用來揭露內在的工具;有些老師甚至宣稱體位法能幫助我們喚醒拙火(Kundalini)!但我看不出這些姿勢與靈性之間有任何絲毫的牽連,我是否錯過了什麼?體位法是如何幫助我們增長靈性呢?

體位法最初的概念以及被教導的方式,與我們現今對體位法的認識有著巨大的差異。在遠古時代,冥想是真正的目的,而體位法是用來提升身體與心智能力的工具,人們可以透過體位法的練習而能長時間坐下來進行冥想並保持專注。唯有當身體是健康的,且心智能往內專一時,人們才有機會去探索生命內在的維度。而自我探索正是靈性修習的本質。 閱讀全文〈體位法的目的?〉

瑜伽輔具的前世今生

原文出處:〈Then + Now: 40 Years of Yoga Gear

作者:Ashlee Davis

編譯:Hsin-Hong Pan

 

當《Yoga Journal》於1975年創刊時,瑜伽教室與現在有著迥然不同的風貌。在60年代晚期至70年代早期,沒有所謂的輔具存在,練習者唯一擁有的,僅是一副身體。那時的練習對體位法的著墨不多,主要著重在冥想、瑜伽社群以及靈性的追尋上。過去四十年來,瑜伽演進的速度呈指數般地上升,而圍繞著這古老傳統的設備、服裝與文化等等也與時俱進。跟著我們來趟時光旅行吧!

閱讀全文〈瑜伽輔具的前世今生〉

體位法演化史

2015年美國著名瑜伽雜誌《Yoga Journal》在歡慶創刊40週年時,刊載了一篇有趣的文章:〈10 Poses Younger Than Yoga Journal〉,裡頭搜羅了10個1975年《Yoga Journal》創刊時還未被世人所知的動作,其中包含了如:Reversed Warrior、Wild Thing…等等現在瑜伽課堂中常常出現的體位法(Asana)。

reversed warrior
Reversed Warrior
Wild Thing
Wild Thing

是啊,感到訝異嗎?瑜伽號稱擁有5000年的悠久傳統,但我們現今所練習一些的體位法可能比我們還要晚誕生。瑜伽體位法究竟有多少種呢?或許我們可以透過以下簡單的爬梳來一窺究竟!

閱讀全文〈體位法演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