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當代瑜伽老師的困境

作者:Hsin-Hong Pan

Photo Credit: Lisa Petersen

長期與Donna Farhi共同教學的Lisa Petersen提到去年底她與Donna有段深入的談話,探討著當代瑜伽老師遇到的困境,並將其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

1️⃣個人成長(Personal Growth)

2️⃣專業成長(Professional Growth)

3️⃣財務穩定(Financial Stability)

我看到這分類時身有同感,基本上,這與我提出的當代瑜伽有三個瑜伽圈(傳統瑜伽、學術瑜伽及商業瑜伽),而當代瑜伽老師得在三個瑜伽圈的交集中找尋平衡不謀而合。

閱讀全文〈當代瑜伽老師的困境〉

針對脊椎側彎的瑜伽練習?

原文出處:〈Yoga for Scoliosis: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作者:Andrew Strauss

Photo Credit: Elise Browning Miller

編譯:Hsin-Hong Pan


這陣子在接觸脊椎側彎的過程中,有幾個概念對脊椎側彎患者(以下簡稱「彎友」)以及瑜伽老師很有幫助,我將其整理如下。以下內容來自有四十年以上脊椎側彎治療經驗,同時也有四十年以上瑜伽練習經驗的Andrew Strauss醫生,他建議患有脊椎側彎的人,在進行任何訓練之前都了解一下下述資訊。

  1. 瑜伽不是運動,但瑜伽可以有運動的成分。既然彎友在運動時有些注意事項,那麼彎友的體位法練習也有需特別留意的地方。
  2. 雖然許多立意良善的瑜伽老師會推薦彎友練瑜伽,但許多坊間標榜「脊椎側彎瑜伽」(Yoga for Scoliosis)課程的效果可能適得其反。這些課程所提供的練習對於正常的身體可能好處多多,但對彎友來說,可能反倒造成狀況惡化。
  3. 每位彎友的脊椎側彎型態皆獨一無二。一套單純的「脊椎側彎瑜伽序列」不大可能適合所有彎友。如果未加留意,很可能在改善身體某個區塊曲線的同時,以另一個區塊作為代償。比較實際的方式,是由同時熟悉瑜伽與脊椎側彎的從業人員,為你量身打造適合你的「脊椎側彎瑜伽」。
  4. 當「脊椎側彎瑜伽」被適當執行時,不會造成任何損害,且彎友能在各個體式中實現特定的復健目標。
  5. 「脊椎側彎瑜伽」對於症狀緩解可能有很大的幫助,但就阻止脊椎側彎的進展、或減少脊椎側彎幅度來說幫助有限。根據研究顯示,脊椎側彎的進展受到許多因素影響,除了基因之外,甚至某些特定細菌、營養不足都是驅動因素。
  6. 脊椎側彎在每個彎友身上的呈現不同,對你來說屬於禁忌的瑜伽練習,有可能是另一位彎友的良藥。
  7. 即便是同一位彎友,狀況也不斷在改變。因此你的脊椎側彎瑜伽練習內容也須跟著調整。
  8. 僅僅進行「脊椎側彎瑜伽」並無法阻止脊椎側彎的發生,也無法停止其進展,你的「脊椎側彎瑜伽」練習需要搭配專業人士共同照顧,才能充分掌控你的狀況。
  9. 如果不了解瑜伽(或一般運動治療)的醫生、或不了解脊椎側彎的瑜伽老師建議你練習「脊椎側彎瑜伽」,行動之前請謹慎考慮。

空中瑜伽不是瑜伽?

作者:Hsin-Hong Pan

隨著近年空中瑜伽的盛行,身邊開始有了「空中瑜伽算瑜伽嗎?」這類討論。

先釐清本文立場,這篇文章並不打算討論空中瑜伽是不是瑜伽。並非這個問題不值得討論,而是因為我們通常連什麼是瑜伽,什麼不是都很難進行討論。在「你的瑜伽不是我的瑜伽」的情境下,「XX瑜伽是否算瑜伽」這類討論往往僅能止於各自表態的階段,難以深入。

這篇文章想討論的是,如果「你教空中瑜伽,卻覺得空中瑜伽不算瑜伽」,此時該怎麼辦?

繼續閱讀

如何將解剖學應用在瑜伽上?

作者:Hsin-Hong Pan

Photo Credit: 35+ Top Image Anatomy Of Yoga Poses

「我這些年學了許多解剖學,但該如何應用在瑜伽上呢?」

 

前幾天mentor時,同學問了這有趣的問題。我想了一下,一些心得與大家分享。

首先,這本質上跟學習方向有關。

如果你學的是解剖學,

你是很難將解剖學應用在瑜伽上的,

因為你不懂瑜伽。

想將解剖學應用在瑜伽上,

你需要的,

不是解剖學

而是瑜伽解剖學。

繼續閱讀

#MeToo如何撼動瑜伽圈

原文出處:〈How #MeToo Shook the Yoga World

作者:Antonia Blyth

編譯:Hsin-Hong Pan

「在大休息時(Savasana ),有老師摸我的胸部,並聲稱他們在幫我打開心輪。」

這僅是瑜伽老師Rachel Brathen所讀到的故事之一,她將#MeToo運動引入瑜伽圈視為自己的使命。在收到詳細描述類似經歷的私訊後,2017年11月,Brathen邀請她Instagram(@yogagirl)上210萬追隨者分享她們在瑜伽中遭受性騷擾的故事,結果收到了大量回應。

她收件匣中的個人見證內容從不當觸摸、情感操控,到被瑜伽老師性侵強姦。她在一篇Instagram貼文中寫道:「我收到了多則訊息,指控有位老師在一次瑜伽師資訓練期間對一名15歲女孩進行性虐待。我真想吐…但我太他媽的生氣了。」

閱讀全文〈#MeToo如何撼動瑜伽圈〉

新手瑜珈老師該如何維持瑜珈教學的品質與兼顧收入?

作者:Hsin-Hong Pan

最近準備【Beyond Teacher Training】講座的過程中,思考著同學提出的一個問題:

「新手瑜珈老師該如何維持瑜珈教學的品質與兼顧收入?」

我想了許久,先講結論:

「孩子,你想多了。新手老師的定義,就是教學品質有限。不過好消息是,依然有可能兼顧收入。」

我沒有要貶低新手老師教學品質的意思,新手老師能做到一些事情,但也尚做不到一些事情,「有限」指的是這個意思。關於這議題的討論可以一直發展下去,所以我們暫且打住。先將專注力放在教學品質從何而來。

基本上,學生心目中的教學品質大致取決於你的知識、經驗跟狀態。我們可大致將其劃分為硬實力(例如知識)跟軟實力(例如經驗、狀態)討論。

繼續閱讀

瑜伽教學的未來 8|讓瑜伽成為一份專業

作者:Hsin-Hong Pan

上文中我們提到既有瑜伽老師養成的方式對於瑜伽專業的建立,雖然已有很好的起步,但距離我們的期待,尚好有一段距離。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討論在師資培訓結束後,繼續累積專業的方式。

讓我們回到瑜伽做為一門專業的定義。我心目中的瑜伽專業落在三個「瑜伽圈」的交集上,此時你將以瑜伽的狀態存在,能充分掌握瑜伽的理論及工具,並透過教授瑜伽維生。從這個定義出發,我們有機會釐清瑜伽的專業如何累積。

所謂瑜伽的狀態,來自傳統瑜伽的練習,又或者你有其它靈性、宗教上的養分,也可以帶來類似的狀態。但本質上這樣的狀態需要一段時間累積,或許是5年、15年、50年,基本上瑜伽行者一輩子都在這方面努力不懈,所以這部分你能做的,是少走冤枉路,但難以速成。喜馬拉雅瑜伽學院的Swami Veda Bharati曾說:「人們試圖以在法學院研讀法律,在工程系唸工程一樣的方式學習瑜伽,但這從來都不是瑜伽的過程。」其實指的是這回事。

閱讀全文〈瑜伽教學的未來 8|讓瑜伽成為一份專業〉

瑜伽教學的未來 7|當代師資培訓的侷限

作者:Hsin-Hong Pan

上文中,我們討論到為何瑜伽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分享,得走向專業,以及瑜伽的專業包含哪些可能範籌。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進入第3部分的討論,探討如何養成瑜伽的專業。

3. 瑜伽專業的養成方式

當我們談到瑜伽專業的養成時,第一個想到的,是師資訓練。但師資訓練真的能養成專業的瑜伽老師嗎?

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既有200小時這類規格的師資訓練可以是瑜伽專業養成過程中一塊很有幫助的拼圖,但離我們對專業的期待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閱讀全文〈瑜伽教學的未來 7|當代師資培訓的侷限〉

瑜伽教學的未來 6|分享很好,但可能不夠

 作者:Hsin-Hong Pan

上文中,我們談到瑜伽專業的養成可分成三個部分討論,分別是:

  1. 什麼是瑜伽?
  2. 什麼是瑜伽的專業?
  3. 瑜伽專業的養成方式?

我們已就「什麼是瑜伽?」提供些學習上的想法,這篇文章將繼續探討第2部分:什麼是瑜伽的專業。

2. 什麼是瑜伽的專業?

首先,我們得先釐清「專業」是什麼樣的概念。所謂的專業,指的不是無所不能,因為沒有任何領域的專業人士做得到這件事。專業指的是清楚知道自己能做到些什麼,以及做不到些什麼。

因此身為瑜伽教學者,你無需樣樣精通,更重要的是清楚自己能提供些什麼,以及哪些不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凡是自己真正擅長的,你都能很有信心的承擔,凡是不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你也能很有信心的婉拒、很有信心的轉介,或作為之後進修的方向。

閱讀全文〈瑜伽教學的未來 6|分享很好,但可能不夠〉

瑜伽教學的未來 5|時間花在哪,成就就在哪

作者:Hsin-Hong Pan

上文中,我們提到瑜伽產業的發展有著前所未見的熱鬧,但尚未有相應的成熟。瑜伽做為一種修行的歷史或許悠久,但瑜伽做為一門專業,至今仍嗷嗷待哺。瑜伽產業的現況面臨許多困境,乃至對於認真想投入瑜伽教學的老師們來說,面對著大量的不確定性。而將瑜伽視為一門專業來思考,可能有助突破既有的困境。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們的焦點將轉向如何養成瑜伽的專業。

為了討論這個議題,我將其拆解為三個部分探討:

  1. 什麼是瑜伽?
  2. 什麼是瑜伽的專業?
  3. 瑜伽專業的養成方式?
  1. 什麼是瑜伽?

如果你自我認同為瑜伽教學者,那麼你應該教的,是瑜伽。但什麼是瑜伽?什麼不是,卻成為一個即便很根本,卻很難討論的議題。我覺得這個議題是有辦法被好好討論的,但要好好討論這個議題的門檻很高,在跨過這個門檻之前,僅能流於各自表述的層次,這也是為何瑜伽老師們之間往往很難連結的原因,因為跨過門檻並不容易。

閱讀全文〈瑜伽教學的未來 5|時間花在哪,成就就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