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sin-Hong Pan
你自瑜伽師資訓練畢業了,也拍了美美的畢業照(咦?),然後呢?
以下是一個我喜歡使用的譬喻:
「如果你自正規RYT200小時瑜伽師資訓練畢業,而這也是你人生的第一個瑜伽師資訓練了話,恭喜你,這代表你自小學畢業,領到一張小學畢業的獎狀了!」
姑且不論你是否喜歡這個描述,但透過這個譬喻,可以幫助我們看懂瑜伽產業的許多現象,例如:
為何瑜伽老師很容易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想要繼續進修?
原因很單純,因為瑜伽老師自國小畢業就被放出來打拼了,但我們所遇到的議題,未必是小學畢業的程度就有能力解決的,有些議題可能得有國中程度、高中程度、甚至大學、研究所程度才有辦法處理,而瑜伽老師又普遍認真善良,很想幫助學生,於是進修的動機與對自身能力不足的不安感也就特別強烈。
又比如說,
師資畢業結束,就代表可以出來教課嗎?
我個人認為,是可以的,如果你有小學畢業,教教小學生,教幼稚園是綽綽有餘的,你也確實能為這些人帶來好的影響。雖然只有小學畢業,但你在瑜伽墊上的累積扎扎實實,曾經流的汗、流的淚、流的血(咦?)都是投入練習的成果,瑜伽師資訓練畢業生得懂的榮耀自己的練習,即便僅小學畢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通常真正的問題在於,僅小學畢業,卻誤以為自己能處理、或該處理中學程度以上的事。
這並不是合理的期待,也是容易為他人詬病之處。如果你想處理中學程度以上的議題,那麼就繼續提升自己的能力,隨著成長,能處理的議題自然會增多。但在那天抵達之前,做好自己目前能力範圍的事,其實就很棒了。
你不會因自己只能教小學生而無法成為一位好瑜伽老師,但你會因佯裝、或誤以為自己能做到能力範圍以外的事,而變成一位不好的老師。
師資訓練畢業的每一位畢業生,都有能力成為瑜伽老師嗎?
先說說實際上的觀察,我自己參與過好幾個瑜伽師資訓練,在我個人的經驗中,若一個班級有30個畢業生,扣除掉那些原本就已經在教課的人後,單純素人經過師資訓練後,在一年內能靠瑜伽教學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每班大概僅有1-3位,也就是說,通常大概僅有1/10不到的比例能在一年內轉為正職瑜伽老師。
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呢?在瑜伽圈中有句廣為流傳的諺語:
「當學生準備好了,老師便會出現。」
理論上,當你具備小學六年級的程度時,完成師資訓練領到獎狀後,順理成章開始教學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但通常真實的情況是:
「當學費準備好了,廣告就會出現。」
因此有可能你目前僅有小學三年級的程度,卻順利參加了瑜伽師資訓練。而負責師資訓練的老師通常人也很好,你是否能畢業,不是取決於你的能力,而是取決於你的「誠意」(咦?)。因此只要誠意足夠,老師仍然會發給你一張小學畢業證書。
但實際上,即便師資訓練內容相當豐富,你也相當認真,但能力這件事並不會提升得那麼快,小學三年級不會因200小時的密集訓練就突飛猛進成六年級的。因此這些人在畢業之後,即便因緣際會有機會一出道就接了不少課,但通常也消失的很快。這些畢業生通常得在畢業後再磨練個幾年,等狀態成熟些,才比較容易轉為全職瑜伽老師。
但的確,我們也會看到有些素人一畢業後,教學就一帆風順。這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已經有國小畢業以上的程度了,只是從未領取過獎狀,領到獎狀,只是將他們推上教學之路的契機罷了。
前面提到小學畢業後,會有繼續進修的需求,於是市場上有各式各樣的進修課程。有些是開給小學生、有些是給中學生,有些是給大學生….
有許多朋友詢問我該如何選擇研習課程?
選課的原則其實很簡單:
如果你是小學生,選擇開給小學生的課,你會覺得很棒;
如果你是大學生,選擇開給大學生的課,你也會覺得很棒;
如果你是小學生,選擇了開給大學生的課,你會覺得老師好棒棒,如神一般的存在,但接不到老師的東西….;
如果你是大學生,選擇了開給小學生的課,你會覺得老師沒什麼料,這麼基礎的東西也在講……但….這門課本來就是開給小學生的啊!老師只是盡他的職責,誰叫你身為大學生還選這門課的?
所以選擇研習的原則很單純,只要跟自己程度相符的,都是好的選擇!
但實務上,沒那麼容易執行。
首先,我們得先有能力辨別這些研習的目標族群究竟是誰。每一門課在設計時,都會有針對的授課對象,有些課想開給小學生,有些課想開給大學生,但基於各種原因,大部分的課程簡章上會寫著:
「適合所有人」
但只要認真想
就會曉得這種事
不可能!
所謂的適合所有人,通常指的是適合所有「拿得出學費(#AKA有誠意的人)」的人,而不是適合所有「程度」的人。
因此在訊息普遍不透明的情況下,釐清課程真正的授課對象是每一位想研習的人得做的功課,而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另一個選擇研習的挑戰,在於釐清自己目前的能力究竟在哪裡。而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人傾向高估,有些人傾向低估,而看見自己的真實狀態,本身就是瑜伽練習的一部份。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研習課有針對不同的對象,瑜伽師資訓練其實也是。成熟瑜伽老師的養成是一條漫長的路,因此有些瑜伽師資訓練是開給小學生的,有些是開給中學生、大學生、研究所的,只是基於某些原因,都以200小時的形式呈現。
200小時是個吉祥數字,如果你開199,或201,招生挑戰立馬高許多,因此即便授課老師想多教一些,或多教很多,通常上還是會選擇以200小時的形式呈現。
至於有些老師其實沒想教(或沒能教)那麼多,但仍以200小時的形式呈現,則是另一個故事了。
但這起碼告訴我們一件事:你一輩子可以參加好幾個200小時師資訓練,只要自己清楚是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循序漸進即可,都會很有收穫的。
相反的,你也可以觀察有些人參加了好幾個200小時師資訓練,或參加過許多研習,但學習的順序其實相當混亂,可能是高中國小大學國中…之類。這些人的學習其實相當隨機,從他們的學習歷程唯一能判斷出的,是學費準備好需多久(咦?)
「師資訓練的結束,才是真正的開始。」
而只要看到方向,就不怕路遠。
你,看見自己從哪開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