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身形比例對瑜伽練習的影響

 

原文出處:〈How Important Are Body Proportions in Yoga

作者:Jenni Rawlings

編譯:Hsin-Hong Pan

或許你能想到某個已經練了許久的瑜伽動作,雖然你付出了許多努力,但某方面來看,你似乎無法再取得任何進步?你已尋求過老師的建議,也試過瑜伽同伴們分享給你的各種訣竅,但這個特定的體位法看似依舊遙不可及。

這是種令人感到困惑的經驗,因為我們總是被教導只要練得夠久,付出該有的努力,所有的瑜伽動作都是有機會「達標」的。事實上身為勤勉的瑜伽練習者,我們確實能夠持續加強我們的力氣、柔軟度以及動作的協調性。但有一個我們無能為力改變的因素,卻經常被忽略掉,那就是每個人的身形比例其實並不相同。

有許多例子告訴我們,練習者由於受限於特殊的身形比例,而無法符合某些特定動作最終的審美標準(或著至少,讓達到標準的過程變得更富挑戰性)。另一方面,同樣的身形比例也讓這些練習者在做其它的體位法練習時,有著明顯結構上的優勢。正因為我們與生俱來的身形對於動作的難易度及最終的外形有著顯著的影響,這恰好提醒了我們,一昧推崇體位法外觀上的美學在本質上毫無助益。

讓我們舉幾個瑜伽動作為例,來探討身形比例如何扮演令人吃驚的重要角色。

閱讀全文〈身形比例對瑜伽練習的影響〉

瑜伽課和瑜伽療程間的分別

 

原文出處:〈The Distinction Between a Yoga Class and a Yoga Therapy Session

作者:Gary Kraftsow

編譯:Hsin-Hong Pan

雖然瑜伽的練習有著療癒性,但瑜伽老師和瑜伽療癒師、瑜伽課和瑜伽療程之間有著相當大的不同。釐清這其中的差異對老師/療癒師是有幫助的,對學生/病人也是。我們將分別自瑜伽學生、瑜伽療癒個案、瑜伽老師、瑜伽療癒師、瑜伽課以及瑜伽療程的觀點,逐一檢視這中間的區別。

閱讀全文〈瑜伽課和瑜伽療程間的分別〉

尾骨捲?捲什麼??

 

原文出處:〈Anatomy 101: Understanding Your Tailbone

作者:Amy Matthews and Leslie Kaminoff

編譯:Hsin-Hong Pan

尾骨健康的運動與否會影響整條脊椎

你或許已聽過許多老師在體位法的課堂上說:「捲尾骨」,彷彿這是個被廣泛理解並接受的指令。但由於這句話有許多可能被解讀的方式,因此往往造成一連串不在計劃內的反應。我們能夠以一種有效率且有效用的方式「捲尾骨」,也能夠以會導致作過頭並出現損傷的方式做這件事。事實上,捲尾骨這個看似單一的動作可以是三種解剖學上的行動(action),三者可以單獨發生,也可以相伴出現,每一種行動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學著去感受身體細微的差別,能幫助你找到尾骨對的位置,不論你是站在Tadasana,或著坐在桌前。

閱讀全文〈尾骨捲?捲什麼??〉

關節喀喀聲的真相Part 2──新發現!

原文出處:〈What is That Popping Sound? NEW RESEARCH!!!

作者:Melanie Cooper

編譯:Hsin-Hong Pan

 

瑜伽學生最常問的問題之一是:「我的關節會發出聲響是怎麼回事?」而緊接而來的,則是「這樣是安全的嗎?」、「這代表我會得到關節炎,或著我會受傷嗎?」。

答案得視情況而定──

如果聽到的是摩擦聲或著嘎吱作響,且/或伴隨著疼痛──那這聲音可能是骨骼、韌帶或肌腱摩擦過某種東西所發出來的,又或著是軟骨撕裂傷。遇到這種狀況最好的建議是停下所有會發出聲音的活動,尋求整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並在你繼續傷害自己之前作詳細檢查。

閱讀全文〈關節喀喀聲的真相Part 2──新發現!〉

關節喀喀聲的真相Part 1

原文出處:〈The Truth About Cracking + Popping Joints

作者:Paul Grilley

編譯:Hsin-Hong Pan

關於關節的喀啦聲有著許多的迷思。最常見的兩種是,如果我們一直折手指,我們的指節會越變越大,又或著我們會得到關節炎。兩者其實都不大可能,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某些形式的喀啦聲可能不是我們樂於見到的。

關節喀啦作響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發生在骨頭與骨頭之間的摩擦,另一個則是關節中的骨頭被真空吸附住了。以下我們將逐一討論。

閱讀全文〈關節喀喀聲的真相Part 1〉

避免瑜伽損傷vs避免瑜伽 Part III:關節活動度、穩定度和本體感覺

原文出處:〈Preventing Yoga Injuries vs Preventing Yoga, Part III: Joint Mobility, Stability and Proprioception

作者:Ray Long

編譯:Hsin-Hong Pan

矯正身體的失衡,是所有療癒法門的核心思想。從納瓦霍(Navajo)的沙畫、阿育吠陀(Ayurveda),傳統中醫到當代的對抗療法,重新建立平衡的原則可以在各個文化中觀察到。若練習失去了平衡,則任何具有真正療癒力量的,都將具有帶來傷害的能力。舉例來說,關節活動度有說不盡的好處──前提是它能和關節穩定度間達到平衡。在這篇文章中我會探討關節本體感覺(proprioception)的觀念,以及它與關節穩定度和瑜伽之間的關係,並提供在髖關節開展後,「重新設定」肌肉本體感覺的小技巧。

閱讀全文〈避免瑜伽損傷vs避免瑜伽 Part III:關節活動度、穩定度和本體感覺〉

避免瑜伽損傷vs避免瑜伽 Part II:關節活動度過大

 

原文出處:〈Preventing Yoga Injuries vs Preventing Yoga, Part II: Joint Hypermobility

作者:Ray Long

編譯:Hsin-Hong Pan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討論盂唇撕裂和關節活動度過大的狀況。我也會提供可歸因於瑜伽練習所造成的特定受傷案例,它的生物力學基礎,以及能幫助我們預防的步驟。

首先,我們得先弄清楚關聯性(association)和因果關係(causality)間的不同。簡而言之,某個行為與某個問題相關,不意味它們之間有著因果關係。在醫學上,當我們認定某個特定行為與損傷相關聯時,我們會去研究這個行為裡頭是否有某些因子會造成傷害。讓我們舉前十字韌帶撕裂為例。

在不久之前,我們發現女性運動員身上發生前十字韌帶撕裂傷的機率大約是男性的五倍。於是研究員開始試圖釐清造成這個現象的確切因素。造成女性運動員前十字韌帶斷裂比例較高的最主要風險因子,與某些運動員對膝關節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不足有關。依據這個結論,導入神經肌肉訓練方案的團體確實降低了前十字韌帶斷裂發生的機率。上述是一個透過科學以降低活動風險的例子,而不是減少活動本身。將這點銘記在心,讓我們來看看關節活動度過高與瑜伽損傷之間的潛在關聯性。

閱讀全文〈避免瑜伽損傷vs避免瑜伽 Part II:關節活動度過大〉

避免瑜伽損傷vs避免瑜伽 Part I:髖關節唇

原文出處:〈Preventing Yoga Injuries vs Preventing Yoga, Part I: The Hip Labrum

作者:Ray Long

編譯:Hsin-Hong Pan

我在想古人應該是洞燭機先的,才會讓許多人樂於練習和教授這項有著(或許)五千年歷史的古老技藝。我指的正是哈達瑜珈的傳統,裡頭包含了把身體擺出Uttanasana、Dandasana、Padmasana、Sirsasana等等姿勢。從現今的角度來看,其中的某些姿勢會讓我們的關節來到活動範圍(range of motion)的極限(由西方醫學的觀點)。實際上,許多哈達瑜珈的益處源自於讓關節在活動範圍內(小心地)移動。

顯而易見地,我們希望在練習瑜伽時能避免受傷。一個方法是把那堆「太危險」的體位法拿掉,不過這個方式同時也拿掉了這些姿勢可能帶來的益處。又或著,我們可以帶著正念練習,透過適當的修正,並以漸進式的方式進入適合每個不同個體的古典體位法。熟悉關於身體的知識,並結合對受傷機制的覺知,能幫助於我們走在這條道路上。

閱讀全文〈避免瑜伽損傷vs避免瑜伽 Part I:髖關節唇〉

美人魚式很美,但安全嗎?

原文出處:〈Mermaid Pose: It’s Pretty, But Is It Safe

作者:Michelle Linane 

編譯:Hsin-Hong Pan

由於練習時讓人充滿活力,且外觀看起來討人喜歡,美人魚式(mermaid pose)一直是瑜伽練習者練習與拍照時的最愛。你會看到這個漂亮的動作出現在瑜伽網站上作為號招,放在雜誌封面上使顯得優雅,以及在社群網站上(例如Instagram)頻繁地出現。也由於它比起eka pada rajakapotasana(單腿鴿王式)來得「更容易」進入,有些老師會提供美人魚式作為單腿鴿王式的替代動作。這個結合了深層的開髖與開胸的動作就像神秘的海洋生物──美人魚──般地優雅而充滿流動感,也因此搏得了它的美名。

閱讀全文〈美人魚式很美,但安全嗎?〉

我還以為,瑜伽都嘛很療癒?

原文出處:〈But I Thought All Yoga Was Therapeutic?──On the intelligence of varied movement.

作者:Beth Spindler

編譯:Hsin-Hong Pan

在上週一堂瑜伽療法的課程中,我帶領著同學緩慢而有意識地探索了一連串的動作。一位69歲,斷斷續續練了40年體位法的個案點出瑜伽療法和她過去上的典型瑜伽團體課程間的差異,她叫喊著:「難怪我再也不上課了!要我跟其他人做同樣的事完全沒有道理。然後我還以為,所有的瑜伽都很療癒!」

我們在她的療程中了解到,她過去上瑜伽課時所遭遇的許多動作、指引以及訓練方法都讓她的健康狀況更加惡化,而非減緩。這僅是因為她已不再是25歲了嗎?不完全是,我曾經見過同樣的過度使用或著重複的濫用情形發生在二十幾歲的人身上,甚至是青少年族群。但基於某些原因,一般人普遍相信瑜伽不在交叉訓練(cross-training)或著運動多樣性這些原則的管轄內。

閱讀全文〈我還以為,瑜伽都嘛很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