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山式的雙腳該平行嗎?

原文出處:〈Should Your Feet Be Parallel in Mountain Pose and Down Dog?

作者:Bernie Clark

編譯:Hsin-Hong Pan

我還記得我在生平第一堂瑜珈課中學到了一個非常棒的順位口令,老師告訴我在下犬式中,雙腳要對齊,因此「腳跟會藏在腳踝後方。」這太酷了…當我這麼做時,我的雙腳會朝向正前方,這也是老師所說腳應該朝向的方向。不久之後,我聽到另一位老師的口令:「雙腳平行,讓第二根腳趾頭朝前,外側腳刀與瑜珈墊平行。」這些口令對我相當受用,因此當我成為瑜伽老師後,我也這麼教學生。

有一回,我遇見了一位上課沒在聽口令的學生!我是在科技公司下班後教員工瑜珈,而我的學生是聰明絕頂的工程師。但基於某些原因,每當他出現在我的瑜伽課堂上,他就成了白痴。我告訴他在山式時,雙腳要平行,我在整趟拜日式的過程中反覆地提醒著,但在拜日式結束後,他的雙腳依然朝外,呈現V字形。我也會在他身邊輕聲提醒「腳併在一起!」但幾年下來,他…就是沒在聽!

閱讀全文〈山式的雙腳該平行嗎?〉

瑜伽順位教學的歷史

原文出處:〈The History of Teaching Alignment in America〉

作者:Paul Grilley

編譯:Hsin-Hong Pan

假設每個人是相同的讓瑜伽教學變得簡便,但不幸的是,並未讓教學變得比較安全。實際上,沒有人是相同的:就好比你被建議採用別人的處方籤,或著戴上別人的眼鏡開車一般,對某個瑜伽學生來說有幫助的順位指令,可能在你身上反倒帶來傷害。究竟這種強調順位口令通用性的現象從何而來?讓我們聽聽Paul Grilley的解釋: 閱讀全文〈瑜伽順位教學的歷史〉

體位法練習的基石

原文出處:摘自《Anatomy of Hatha Yoga: A Manual for Students, Teachers, and Practitioners

 作者:H. David Coulter

 編譯:Hsin-Hong Pan

在二十世紀後半段,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哈達瑜珈的派別於西方紮根。有些派別源自於代代相傳、真實可信的口述傳統。有些派別在強調自己符合當代需求與期待的同時,依然遵循著瑜伽古老技藝、科學及哲學所延續下來的智慧。有些派別則發展出新時代(New Age)的途徑,令傳統主義者感到疑慮。想像一下,當你準備離開書店時,陳列在出口處的書籍有著這樣的書名:《讓人致富、回春、美麗的哈達瑜珈》。我從未見過這本書,但如果真有這樣的書出現,我一點都不會感到訝異。然後我承認我會小心地檢視這本書,但不會購買…。

每個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個體差異;而由於各個哈達瑜珈派別之間練習觀點的不同,即便是對最基本的姿勢也有著不一樣的期待;瑜伽老師們發現,他們所面對的學生形形色色,從傑出的舞蹈家與體操選手,到護理之家的住民皆有可能(這些住民可能會對躺在地上感到恐懼,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無法起身)。但我們並不需要為此擔心,這些差異並不會造成問題。對每個人來說,不論他們的年齡或著能力如何,在哈達瑜珈的練習裡頭,最重要的部分不在於身體是否柔軟,或著能否做出困難的動作,而在於覺知──對身體和呼吸的覺知。對於正在閱讀這本書的讀者來說,還包含了在每個姿勢中,對背後所蘊含的解剖、生理原則上的覺知。覺知能帶來控制,而控制能帶來優雅與美麗。即便是初學者在模仿姿勢的過程中,都灌溉著優雅與靜謐的種子。

至於如何達到這些目標則是另一個議題,我們常常見到針對各個動作該如何做、或如何教,存在著不同的見解。因此,下面所提供的指引並非不可挑戰的定見;這些指引的目的是為了提供我們一些參照點,以這為基礎,我們得以針對哈達瑜珈的解剖學和生理學做進一步的討論。

閱讀全文〈體位法練習的基石〉

瑜伽教學者的次第

作者:Hsin-Hong Pan

你踏進了瑜伽教室,觀察周遭的同學,發現雖然老師給予的是相同的指引,但每個人掌握的狀態不大一樣?有些人很明顯剛接觸瑜伽不久,正掙扎著熟悉自己的身體,正試圖釐清老師那深奧晦澀的口令。而有些同學的動作流暢、意念專注,彷彿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瑜伽練習者有不同的程度,有些是初學者,正試著在生活中添點瑜伽的元素,有些則已浸淫在瑜伽好一段時間,瑜伽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同樣地,瑜伽教學者也有著不同的層次。不,我指的不是教學的年資,不是RYT-200、RYT-500,或者更多時數,甚或更多字母(例如:加個Experienced的E,代表比較資深) 這回事,而是程度上、次第上的不同!就好比大學裡的教授,同樣的頭銜,但有些是教書的,有些是寫教科書的,有些研究的東西書上還沒有,有些是諾貝爾獎得主,有些,甚至超越了諾貝爾獎所能給予的肯定!同樣的情形,在「瑜伽教學者」這個領域或許更加明顯。

以下對於「瑜伽教學者」次第的劃分基本上是我接受Universal Yoga師資訓練時,我的老師Andrey Lappa所提供的,我僅略作了整理。不過在談瑜伽老師之前,先了解一下瑜伽練習者程度上的分類,或許是個好的開始。

閱讀全文〈瑜伽教學者的次第〉

《瑜伽經》說很多,但就是沒提到身體要無敵軟

原文出處:〈Patanjali Never Said Anything About Limitless Flexibility

作者:Alexandria Crow

編譯:Hsin-Hong Pan

以下是我在非瑜伽圈走動時的意外發現,通常對話是這麼開始的:某個人問我做什麼工作,當我告訴他們我教瑜伽時,幾乎都會收到一成不變的回應「我不夠柔軟,沒辦法練瑜伽。」這時候,我通常會告訴他們瑜伽跟柔軟度沒什麼關係,並鼓勵他們嘗試看看。

no-excuses

另一個相反的狀況是:許多瑜伽初學者之所以來上瑜伽課是因為他們的身體很柔軟,不論是因為過去跳舞、練體操的經驗,又或著僅是基於先天的條件。有這種現象一點也不足為奇,西方式的瑜伽把重點放在體位法,媒體推波助瀾,再加上社群媒體上不時出現令人驚艷的姿勢,都讓瑜伽看起來幾乎就跟柔軟度劃上等號──而且往往是無限地柔軟。但Patanjali從未談到瑜伽跟柔軟度有關,他為體位法所下的定義當然也不是無限地柔軟。

閱讀全文〈《瑜伽經》說很多,但就是沒提到身體要無敵軟〉

《瑜伽經》說很多,但就是沒提到順位

原文出處:〈Patanjali Never Said Anything About Alignment

作者:ALEXANDRIA CROW 

編譯:Hsin-Hong Pan

每個認識我的人都曉得我的教學相當注重順位(alignment)──非常地注重。事實上,「非常」兩個字並不足以表達我對順位關注的程度。我專心致力於解剖學,並試著去理解人體作用的機制。(如果需要證據了話,請參考《Yoga Journal》上一系列的文章。)

Pantanjali從未談到任何與解剖學或著順位相關的議題。那麼,我們為何要那麼在意這件事?對於教授順位與解剖學,我有兩個主要的理由:一個是基於實務上的需要,另一個則與《瑜伽經(Yoga Sutra)》的哲學有關。

實務上的需求

當我開始接觸瑜伽體位法的練習時,我壓根不清楚瑜伽是一種將會改變我一生的哲學。相較於曾經接觸過的其他運動或著活動,我發現當我站在瑜伽墊上時,內在的某種東西似乎變得不大一樣,不過我花了好幾年才意會到這件事。過去我一直以為瑜伽就是種身體的練習、一種運動、或著雜技,直到有一天某些深層的部分突然被解開封印。我的個人經驗其實也是大部份人對瑜伽的想像,而這是完完全全沒問題的!但如果是這種情形,身為一個老師,我必須將這些動作的練習視為一種運動,並運用來自物理治療師、教練或著訓練員這些領域的智慧。

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著屬於個人的身體使用模式。因此沒有所謂通用的順位法則,也沒有所謂適合每一個人的姿勢。但這些年大眾課的教學經驗,我發現透過為學生確認順位優先順序的同時,我可以提醒他們應注意的限制。接著以解剖原則與肌肉的參與為基礎,以漸進的方式,帶領學生進入主動作(peak pose)。我允許他們在每個當下去決定,能否在保有順位的前提下進入下一步。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依著循序漸進的方式,從簡單的練習開始,一路練到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動作。這也在我最大能力範圍內控制了受傷的風險。受傷是難以避免的,人們時而做出會傷害自己的錯誤選擇,我自己身上就發生過這回事。但學習區分不舒服(discomfort)與傷痛(harmful pain)之間的不同本就是練習的一部分,而我的職責就是盡我可能地去避免傷痛的發生。

哲學上的理由

《瑜伽經》第一條:「瑜伽就是當下」這句話改變了我的一生,我也見到學生們的生命被這麼轉化著。但要立即清明而充滿智慧地自長期帶來傷害的思想行為模式中解開束縛,讓自己能對自己與世界更加寬容而自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了活出這樣的哲學,我們需要找到一項工具,並一次又一次地運用它。透過反覆地運用或練習,能為我們帶來進步。而體位法正是多數人最初開始、並能持續下去的工具。

《瑜伽經》中對體位法的唯一描述與體位法的特性有關:在努力與舒適、或著穩定與放鬆等相對的特性中找到平衡。也就僅有這樣。Patanjali從未提及英雄二式(warrior II)、三角式(triangle)或著手倒立,也沒談過這些動作的順位應該如何。如果這個脈絡成立,那麼我們的體位法教學與練習如何稱得上是瑜伽呢?

《瑜伽經》說明了體位法的教學原則

《瑜伽經》第二章第一條說出了打從我第一天開始教學時便奉行不悖的原則:

Tapah Svadyaya Isvarapranadhnani Kriya Yoga. 

我是這麼解讀這句話的:選擇去做那些你知道會讓你變得更好的辛苦事,這些事通常與你的初念相反。留心這些事對你帶來的影響是助益還是傷害,並有智慧地選擇前者。臣服於過程,了解這些辛苦事將能為生命減少受苦,免於拘束。

我的老師告訴我這些原則不僅能運用在體位法的教學上,同時也能讓體位法的練習本身變得完整,而不需要額外添加那些深奧難懂、我自己都尚未能夠以簡單明瞭的方式表達的事物。我被教導要深入學習解剖學、善於教授順位、教學生在面對輔具或變化式時該如何做出明智的抉擇、懂得臣服於過程,而非專注在結果上。我向學生們解釋他們在照片上看到的完成動作並不重要,只要從動作的基礎變化開始努力,隨著時間的累積,自然會被引領到他們該去的地方。

我無法要求學生在缺乏順位的概念下持續努力,但如果少了努力這項元素,根據《瑜伽經》第二章第一條,便稱不上是體位法。順位是幫助我們在每一天、每個當下安全地達到每個動作的基石。如果我能在教體位法的同時,同時提醒學生保持輕鬆自在地呼吸,並懂得放下伴隨成就而來的失落與評判,那麼我就是以Patanjali定義體位法的方式教授體位法。再搭配上另外兩項原則──在努力/放鬆之間達到平衡,以及聰明地做抉擇──我就能協助學生專注在「當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真的是在練瑜伽,而順位則是他們的工具。

體位法沒有順位

原文出處:〈Leslie Kaminoff: “Asanas Don’t Have Alignment”

作者:Meagan McCrary

編譯:Hsin-Hong Pan

在一次訪談中,《瑜伽解剖書(Yoga Anatomy)》的作者Leslie Kaminoff 主張體位法(asana)無法獨立於練習者之外存在。而不久之後,他更大膽地發出宣言:「體位法沒有順位的問題,人才有順位的問題。(Asanas don’t have alignment, people have alignment.)」 閱讀全文〈體位法沒有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