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Two Layers of Stretch〉
作者:Paul Grilley
編譯:Hsin-Hong Pan
依據不同的需求,我們可以將身體區分成不同層次。然而,就關節運動這主題來說,分成「肌肉」與「骨骼」兩種已然足夠。這篇文章所指的「肌肉」包含了肌肉與肌腱,而「骨骼」則包括了骨頭與韌帶。瑜伽練習者應該訓練自己感受肌肉與韌帶之間的差別。 閱讀全文〈拉肌肉,還是拉韌帶?〉
原文出處:〈Two Layers of Stretch〉
作者:Paul Grilley
編譯:Hsin-Hong Pan
依據不同的需求,我們可以將身體區分成不同層次。然而,就關節運動這主題來說,分成「肌肉」與「骨骼」兩種已然足夠。這篇文章所指的「肌肉」包含了肌肉與肌腱,而「骨骼」則包括了骨頭與韌帶。瑜伽練習者應該訓練自己感受肌肉與韌帶之間的差別。 閱讀全文〈拉肌肉,還是拉韌帶?〉
原文出處:〈Mobility, Stability, & Flexibility: Clarifying Our Concepts in Yoga〉
編譯:Hsin-Hong Pan
活動度(mobility)、穩定度(stability)和柔軟度(flexibility)都是常被提到可以透過瑜伽練習而改善的性質。然而,這些詞彙的定義有點含糊不清,在不同的資料來源中有著不同的解釋。也因此瑜伽老師之間對於這些觀念的詮釋並不一致。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試著釐清活動度、穩定度與柔軟度等觀念,並提出我個人認為應用在瑜伽練習時最有用的定義。 閱讀全文〈活動度、穩定度&柔軟度──釐清瑜伽常混淆的觀念〉
原文出處:〈Shoulder Kinematics in Yoga, Part I〉
作者:Ray Long
編譯:Hsin-Hong Pan
肩關節是身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它由幾個關節結合而成:盂肱關節、肩胛胸廓關節、胸鎖關節和肩峰鎖骨關節。經由所謂關節「耦合(coupling)」的過程,每個關節皆為手臂與肩部的運動作出貢獻。舉例來說,當你在Urdhva Hastasana中將雙手高舉過頭時,鎖骨會沿著胸骨轉動,肩胛骨貼著胸壁往上轉,同時肱骨頭在肩關節中移動。這些協同運作的動作便是所謂的肩胛肱骨節律(scapulaohumeral rhythm)。一般來說,手高舉過頭時,其中的60度來自於肩胛骨在胸壁上移動(肩胛胸廓運動),而另外120度則發生於肩膀的球窩(盂肱運動)。在這過程中,鎖骨沿著自身的長軸轉了約25度,而肱骨外轉了45度。下面的影片描繪了肩胛肱骨節律,分析了肩胛胸廓關節和盂肱關節對於整體動作的個別貢獻。
原文出處:〈The Danger of a Hyperextended Knee and How to Fix It〉
編譯:Hsin-Hong Pan
當學生們聽到關節可能變得過度柔軟時,許多人感到相當訝異。但對大部分的關節來說,韌帶、肌腱的主要角色是避免關節過度活動;如果這些組織變得過鬆,那麼關節便可能以會導致受傷、或著隨時可能受傷的方式運作。當關節鬆弛到這種程度,被稱為活動度過高(hypermobile),而膝蓋特別容易發生這種狀況。就結構上來看,膝關節基本上是由一根長骨(股骨,或稱大腿骨)堆疊在另一根長骨的頂端(脛骨,或稱小腿骨),僅透過韌帶和肌腱將骨頭彼此相連。
多數人對於膝蓋發生扭轉時,結締組織是多麼容易、戲劇性地受傷過於警覺。但僅有少數人覺察到膝蓋的過度伸展(hyperextension)──膝蓋後側打開過多──同樣會造成關節失去順位和不良的運動習慣,而這為日後的關節炎、甚至更嚴重的膝蓋損傷埋下了潛在因子。
原文出處:〈What is That Popping Sound? NEW RESEARCH!!!〉
編譯:Hsin-Hong Pan
瑜伽學生最常問的問題之一是:「我的關節會發出聲響是怎麼回事?」而緊接而來的,則是「這樣是安全的嗎?」、「這代表我會得到關節炎,或著我會受傷嗎?」。
答案得視情況而定──
如果聽到的是摩擦聲或著嘎吱作響,且/或伴隨著疼痛──那這聲音可能是骨骼、韌帶或肌腱摩擦過某種東西所發出來的,又或著是軟骨撕裂傷。遇到這種狀況最好的建議是停下所有會發出聲音的活動,尋求整骨醫師或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並在你繼續傷害自己之前作詳細檢查。
原文出處:〈The Truth About Cracking + Popping Joints〉
作者:Paul Grilley
編譯:Hsin-Hong Pan
關於關節的喀啦聲有著許多的迷思。最常見的兩種是,如果我們一直折手指,我們的指節會越變越大,又或著我們會得到關節炎。兩者其實都不大可能,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某些形式的喀啦聲可能不是我們樂於見到的。
關節喀啦作響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發生在骨頭與骨頭之間的摩擦,另一個則是關節中的骨頭被真空吸附住了。以下我們將逐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