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瑜伽對稱性的迷思

原文出處:〈The Myth of Symmetry in Yoga

作者:Jenni Rawlings

編譯:Hsin-Hong Pan

Tadasana,或稱山式,被認為是所有體位法的「藍圖(blueprint pose)」。這個根本的體位法與解剖學教科書上所描繪的「人體解剖位置(anatomical position)」有關,通常也被視為「中立位置(neutral)」──有著對稱的兩側,直立堆疊的站姿。另一個常被視為Tadasana同義詞的是Samasthiti,意指「均等的站姿」──亦即身體的兩側以均等、或著對稱的方式排列。

瑜伽學生們被教導應將身體兩側的均等與對稱視為完美典範,並努力追求。練習Tadasana據說能帶來許多益處,包括改善姿勢,矯正肌肉失衡,並教導我們所有站姿的根基。

由於強調Tadasana般的對稱性,許多瑜伽學生開始「預設身上的各種不對稱是有問題的」。事實上,對於身體對稱性的擔憂不僅發生在瑜伽圈──包含身體工作者、物理治療師、脊骨神經醫師,以及許多其它體適能專家都被教導對稱排列的重要性。

由於強調Tadasana般的對稱性,許多瑜伽學生開始「預設身上的各種不對稱是有問題的」。

舉例來說,當我們觀察自己的站姿,發現一腳往外轉的幅度比另一腳多時,我們會覺得這是應該矯正的失衡,而試著讓雙腳轉向前方。又或著在Janu Sirsasana(頭碰膝式)的練習中,當我們注意到一側能前彎的比另一側多時,會認為這種不對稱應當被矯正,而努力讓兩側變得均等。同樣的概念可以套用在其它觀察到的不對稱上──例如某側肩膀比較高、某側髖外轉的幅度比較大、或某側骨盆因旋轉而稍微偏離了正中位置。

雖然在瑜伽練習中,追求對稱性似乎直覺上有其道理,但實際上,並沒有顯著證據支持這樣的普遍信念。大量的科學研究已經指出,身體的不對稱性與疼痛、失能、健康狀況不佳之間沒有關聯。這種說法可能令人感到訝異,且徹底違背多數人在瑜伽師資訓練中的所學。讓我們看一下身體的內在結構,或許有助於重新思考關於對稱性的論點。

每個人的體內都是不對稱的

雖然瑜伽是以呼吸為主軸的練習,但我們很少停下來覺察兩邊的肺臟在大小與結構上的先天差異。右肺由三個肺葉所構成,而左肺僅有兩個肺葉。左肺比右肺小,為心臟提供了空間。我們的心臟座落在身體的左側,而體積較大的肝臟則偏身體的右側。一個較鮮為人知的事實是,心臟與肺臟在位置上的不對稱,意味著我們的主要呼吸肌肉──橫膈膜也是不對稱的!橫膈膜的右側會比較高,而橫膈膜的左側則比較低。

左肺與右肺

如果我們體內結構有著先天上的不對稱,那麼「將外在姿勢、動作上的不對稱預設為有問題」這樣的想法是否仍符合邏輯呢?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脊椎側彎與背痛

我們常常被教導說脊椎側彎,或著脊椎曲線向左/向右偏移中線,這樣的不對稱會導致背痛與失能。沒錯,嚴重脊椎側彎的個案可能伴隨著疼痛出現,然而許多科學研究在試圖找出中度/輕度脊椎側彎與背痛或失能之間的因果關係時,最終宣告失敗(參考文獻[1],[2],[3])。

我們必須知道,即便某人身上有脊椎側彎,同時身體經驗到疼痛,並不表示疼痛是由脊椎側彎所造成的。有關聯不意味著有因果關係,疼痛是受到許多因素影響的現象,比我們所知許多過度簡化的模型來得複雜許多。

如果脊椎側彎這種不對稱真的是造成疼痛的重要因素,那麼有脊椎側彎的人應當普遍有著背痛的問題,然而科學文獻顯示並非如此。實際上,在最近一篇個案數500人,年齡介於25到64歲,沒有背痛問題的研究中,發現其中13.4%的個案有脊椎側彎(參考文獻[4])。而另一篇研究50歲以上,包含男性、女性共760人的胸部X光照片中,發現25%的民眾有脊椎側彎的情形(參考文獻[5])。這些研究指出脊椎側彎的情形遠比我們想像中普遍,且這些人當中許多人沒有感到任何疼痛,甚至不曉得自己有脊椎側彎。

腿長差異

另一種常被認為會有問題的不對稱是腿長差異,也就是其中一隻腿的長度比另一隻短。這些人主張雙腿長度不同會造成骨盆與脊椎的不對稱,並進一步導致背痛。然而,這樣的想法已經被許多科學研究所反駁,這些研究指出雙腿的不等長與背痛之間找不到任何關聯性(參考文獻[6],[7],[8],[9])。且令人驚訝的是,絕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腿長差異的情形(證據指出比例高達90%!),且往往未曾留意。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腿長差異屬於良性,而非病態的不對稱(參考文獻[10],[11])。

肌肉失衡

另一種受到瑜伽圈關注的不對稱是肌肉強度的失衡。這些失衡常被歸責為造成疼痛、失能與不良姿勢的兇手。一個典型與姿勢有關的例子是圓肩,此時胸部的肌肉(例如:胸肌)被認為太強壯,而上背部(例如:菱形肌)的肌肉被認為無力。為了處理這些觀察到的失衡,瑜伽老師們常會運用Tadasana幫助學生「重新排列」他們的身體,找回中立的最佳位置。

然而,關於肌肉失衡是造成疼痛與失能的初步原因,這樣的論點目前缺乏證據支持。肌肉失衡很可能是身體適應常態性活動時的正常、且健康的結果。讓我們以彈吉他為例。許多人知道當一個人開始規律地彈吉他時,僅有一隻手的手指會長出明顯的老繭(通常是左手)。這是身體適應彈吉他的自然反應。我們通常能理解這種不對稱地長繭是可取的,因為這讓彈奏變得更得心應手。我們不會將這樣的老繭視為病態,並建議為了保持雙側平衡,右手也應該長繭──這聽起來很蠢!

我們可以以類似的角度探討肌肉失衡。身體變得強壯是為了回應我們對其施加的負荷(load)──不論這些負荷是否對稱。舉例來說,網球選手慣用手的肌肉與骨骼會比較強壯(參考文獻[12])。雙腿肌力不平衡、或股四頭肌與腿後側肌群間肌力不平衡的足球選手,膝蓋受傷的機率並未因此而比較高(參考文獻[13])。澳式橄欖球選手被發現踢球側的腰大肌體積比較大,然而這樣的不對稱與各種形式的損傷毫無關聯。諷刺的是,研究顯示比起肌肉不對稱的板球選手,肌肉「對稱」的板球選手反倒經驗更多的疼痛(參考文獻[14],[15])。

關於瑜伽與Tadasana比較中肯的說法是,雖然與我們普遍的想法相違背,但研究顯示並沒有證據支持圓肩姿勢與疼痛之間有所關聯,亦或胸肌/菱形肌間的肌力失衡與肩夾擠(shoulder impingement,常被認為會導致肩關節疼痛)之間有關聯性(參考文獻[16])。

自然界充滿了不對稱

瞧瞧大自然,我們會發現自然界的有機體皆有「平衡」的屬性,而非「對稱」。想想樹的樣子,樹有著完美的平衡結構,讓它得以佇立。但若你自樹的中心畫一條假像線,很明顯兩側不會是對稱的。

樹的外觀被成長的環境所形塑。包含風向、風的強度、地面傾斜的程度、日照的角度都會影響樹的最終結構。在實際看到一棵樹之前,我們不清楚這棵樹長什麼樣子。並沒有所謂的理想外型或正確結構,以確保樹的最佳健康狀態與壽命。

樹與樹之間有著天然的變異性,人的外觀亦如是。

為了平衡而練習,而非為了對稱

Tadasana是瑜伽學生應該練習的重要體式。學習Tadasana的順位原則是有益的,透過這些原則,我們能更清晰地觀察自己的身體與順位。但若瑜伽老師基於疼痛、功能性及健康等理由,而倡導Tadasana的「中立」順位在本質上高於其它法則,那麼他們傳達的訊息將適得其反。

身體有著無數種擺位的可能,而Tadasana僅是其中之一。人體具有適應力及恢復力,在各種肢體排列下(包含不對稱、脊椎側彎、腿長差異及肌肉失衡等等),我們皆能擁有無痛,並功能良好的身體。科學證據並未支持對稱性的排列優於其它排列的說法。

有趣的是,瑜伽圈中普遍認同我們應該避免與教室內其他較「進階」的同學們做比較。我們被教導練習接納當下適合自己的動作版本,而非煩惱其他人的身體在同一動作中看起來的樣子為何。

較少人注意到的是,當我們將Tadasana般的對稱性及心目中的「最佳順位」視為理想狀態時,那麼我們依然將自己與他人比較──一個被想像出來、左右對稱、垂直排列、如解剖學教科書上所描繪的人。教科書上所描繪的姿勢是基於學習上的考量,而非身體應該擺放的最佳方式──雖然許多人如此深信不疑。「人體解剖位置」僅是解剖與醫學領域中的一個參考點,是被定義出來的姿勢。

對瑜伽老師來說,與其強調身體的對稱性,更有幫助的概念是將焦點放在「平衡」上。兩者的定義很容易被混淆,然而對稱指的是兩側相等,而平衡則與姿勢的穩定性有關──就好比樹因適應環境而屹立不搖。

對瑜伽老師來說,與其強調身體的對稱性,更有幫助的概念是將焦點放在「平衡」上。

以瑜伽的側三角式(Utthita Parsvakonasana)為例。學生常常無意識地將重心傾向前腿。這會讓他們失去後腿往下扎根的感覺,導致身體缺乏該有的穩定。如果能找到自後髖至後腳跟一路往下扎根的行動,許多學生會在這個動作中感到更加平衡。若此時有人無預期地撞到正在做側三角式的學生,學生將比較不容易被撞倒──因為他們以更平衡的方式體現這個體式。

同樣的原則能廣泛應用在Tadasana及其它瑜伽體式中。當我們經驗到身體強而有力的穩定、扎根及自在,意味著先天不對稱的身體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完美平衡。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