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sin-Hong Pan
關於「瑜伽師資訓練」,這些年來有許多討論——
有些單位在文宣中羅列學員將獲得的豐富內容與成就,讓人滿懷期待;
也有人批評師資訓練充滿幻象與亂象,質疑其真正的價值。
這些觀點都觸及了部分真實,卻又顯得片面,因為多數討論都聚焦於「200小時師資訓練裡學到了什麼」,但卻忽略了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200小時師資訓練的存在,究竟是為了什麼?
—
▍200小時師資訓練的誕生
90年代末,美國瑜伽聯盟(Yoga Alliance)制定了「200小時師資訓練」的規格,初衷是希望透過標準化培訓,改善瑜伽教學市場的混亂狀況。
然而,20多年過去了,回頭檢視,我們可以明確指出美國瑜伽聯盟在這件事上犯了兩個重大錯誤:
嚴重低估了培養合格瑜伽老師所需的時數。
低估了部分單位為了「湊時數」而犧牲課程品質的可能性。
這就像期待用兩週的訓練,培養出原本需要四年大學教育才能誕生的畢業生—— 更何況,這短短兩週還常常沒被妥善運用。
於是,這導致了兩種現象:
師資訓練結束後僅是個開始,但沒人知道後續該如何前進。
有些開始,的確是「不太理想的開始」。
這也正是瑜伽師資訓練飽受批評的核心原因。
—
▍學員的期待 vs. 師資訓練的現實
如果將時空拉回到現在,學員報名師資訓練通常帶著以下三個期待:
成為合格的瑜伽老師
獲得轉化的學習體驗
視其為大型的進修研習
但現實是——
200小時訓練的時數過低,想靠它培養出合格老師,極為困難。
然而,第二點(個人成長的轉化)和第三點(進修)卻有機會做得很好,特別是第二點,很可能是200小時師資訓練最有價值的部分。
所以,200小時師資訓練最大的困境,從來不在於內容,而在於它的「名稱」、它的「定位」。
當它被稱為「師資訓練」,人們自然期待它能培養出「老師」,但事實上,它很難做到。
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它真正的合適定位,明白它的優勢與局限,就能用更合適的心態去參與,而不會被「200小時師資訓練」這個名稱,或誇大的課程文宣所誤導。
200小時師資訓練,可以是好的開始,但很難是好的結束。
—
▍如果你依然想成為合格的瑜伽老師,該怎麼做?
短期內,你有三個選擇:
放棄 200 小時師資訓練,另尋其他學習途徑
這就像當大學學歷變得浮濫時,你選擇不讀大學,而另謀出路。
這條路並非不可行,但你將面對許多質疑——
當大家都有「200小時證書」,而你沒有時,你必須付出額外努力去證明你的能力。
所以,我個人不推薦這個選擇。
把200小時訓練視為起點,而非終點
雖然它不足以讓你成為「合格老師」,但它可以成為你成長路上的重要養分。
就像不是所有的大學都提供優質教育,但仍有值得一讀的好學校。
選擇合適的培訓機構,仍然能讓你獲得寶貴的學習經驗。
而且好消息是——
在目前的產業環境下,課程品質的高低與學費並無直接關聯!
只要你做好功課,你有機會用同樣的費用,找到世界頂尖的師資訓練。
思考200小時之後的學習規劃
既然我們知道200小時只是開始,那麼,比起擔心起跑點,更重要的,是思考後續你該如何前進。
就像大學學歷有其意義,但大學畢業後的行動,才是真正決定你未來的關鍵。
如果你能找到師資訓練結束後,讓自己持續成長的方式,
那麼,是否在起點輸贏,其實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
▍結語
200小時師資訓練,不該承載超出它本身能力的期待。
但只要我們理解它真正的定位,並為自己規劃好後續的學習路徑,
它依然可以是值得參與的養分,幫助你在成為合格瑜伽老師的路上,邁出第一步。
與其擔心開始的起點,不如確保自己能夠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