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帶著智性的無所畏懼

作者:Hsin-Hong Pan

「帶有智性的無所畏懼」(Intellectually fearless)是今年我赴美國學習時,Jules Mitchell為活動訂下的基調。我選擇將這裡的「Intellectually」譯成「智性」,因為在瑜伽與Jules的脈絡中,「智性」立基於知識,卻又不被知識所綑綁。

在瑜伽的教學現場充滿著各種宣稱,更精準地說,是「各種」「宣稱」。

「各種」,意指我們聽見大量不同的說法,許多說法之間似乎彼此衝突;

「宣稱」,是我們不清楚這些說法背後的根據、身處的脈絡。

於是面對「各種」「宣稱」,許多人能做的往往僅是信或不信,但信與不信的背後夾雜著害怕自己選錯邊的恐懼,於是訴諸各種威權為其背書,例如「某某派別説」、「某某大師說」、「某某流網紅說」…,而尷尬的是,瑜伽中的派別、大師及網紅還特別多,因為化身派別、大師及網紅唯一需要做的,可能也只是宣稱!

缺乏思辨歷程的相信,其實就是迷信。如果你所迷的剛好很棒,恭喜你,這是你的福氣,或改用比較瑜伽的用語,這代表你有很好的karma。能夠不怎麼費力就順利前行,是值得開心的事!

但在karma很好之前,別那麼輕易迷。許多人沒意識到自己的karma其實沒那麼好,也跟人家迷了下去,甚至不敢、或不願正視練習或教學時發生的各種不對勁…。

當你上著「瑜伽課」,卻略過自己的覺知;
當你教著「瑜伽課」,卻抑制著自己跟學生的覺知;
我們很難說這堂課上,真的有瑜伽。

面對「各種」「宣稱」的困境,其實存在不同的應對之道。例如你可以試著讓自己有更好的karma,這其實是一種不錯的方式,特別是在瑜伽的脈絡中,這可能是更根本的方式。當瑜伽人說著:「當學生準備好了,老師便會出現」,其實走的便是這個路線。

我自己採取的方式則是瑜伽解剖學,畢竟累積好的karma需要些時間,在這段過渡期我需要有別的方式照顧自己和學生。

在此第一個得先幫大家釐清的是,瑜伽解剖學並不是解剖學,而是透過解剖學的視角認識瑜伽。

對瑜伽人來說,解剖學其實沒有什麼用處,如果你解剖學很強,你只會成為解剖學者,而不是瑜伽行者。從這角度來看,練瑜伽並不需要解剖學。

但如果你能透過解剖學釐清瑜伽發生了什麼事,那麼解剖學的相關學習會就讓你更接近瑜伽。從這角度來看,所有的瑜伽練習者都可自瑜伽解剖學受益,因為瑜伽解剖學真正試圖探討的不是解剖學,而是瑜伽!

透過解剖學的視角認識瑜伽並非認識瑜伽的唯一方式,但這樣的視角有三個主要好處:

1  你可以暫時以圈外人的角度,帶著好奇的態度重新思考瑜伽圈內的各種宣稱,而非一開始便深陷其中,茫然選邊站。

2 解剖學提供了相對可驗證的平台,我們可以立基於既有證據進行討論,而非訴諸權威,純然地信與不信。

3 解剖學在身體工作者(例如醫療、運動…)的世界中是強勢語言,如果你的瑜伽教學或練習與身體相關(例如體位法),那麼熟悉這種語言,會有助你跨領域的交流。長期而言,這將有助瑜伽產業的發展,也會對你的職涯發展有幫助。

但透過解剖學的視角認識瑜伽也有其侷限,特別是當你越熟悉科學的本質,你會越來越清楚科學對瑜伽的認識目前仍有許多混沌之處,甚至許多空白。

而這正是「帶有智性的無所畏懼」的著力之處!

針對證據相對明確的,我們可以放心的依憑前行,這是解剖學或科學能為瑜伽提供的部分;

面對證據相對不明朗的,我們可以基於經驗、帶著覺知、以開放的態度探索未知,這是瑜伽悠久傳統留下的智慧。

瑜伽解剖學嘗試做的,是讓每位瑜伽練習者能「帶有智性的無所畏懼」順利前行,
因為「基於莫名的恐懼」與「基於莫名的無懼」同等無明。而根據《瑜伽經》的說法:

「無明,是瑜伽練習的首要障礙。」

#願你的反應不是出於恐懼
#願你的行動不是基於無知
#帶有智性的無所畏懼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