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關於如何選擇瑜伽研習的一些想法

作者:Hsin-Hong Pan

當一個人因繳很多學費而被稱為學霸後(學霸aka學費繳很多的人),就常被問到有沒有推薦的課程。這一類的問題通常很難回答,小學生會有適合小學生的課,大學生會有適合大學生的課,如果你是小學生,將大學生的課推薦給你其實不是合適的建議。又除非我剛好認識你,知道你目前的程度,也剛好分辨得出課程的程度,不然也很難推薦任何課程。

瑜伽老師賺錢辛苦,別亂入坑,然後一直靠北邊說錢都拿去研習了….這…..不是正常的狀態啊啊啊啊啊!!!!

倒是近年來台灣的研習市場有些現象跟過去不同,選擇課程時可以留意一下。

還記得小時候(大約十年前)如果想上瑜伽研習課,其實並沒有太多選擇,基本上,當時全台灣的研習課並不多,一年可能也就是遇到幾個。不過這兩三年,研習課程大量出現,一週同時可以遇到好幾個。也就是說,台灣瑜伽相關的研習課在過去十年內數量上有了幾十倍的成長(這還不包括瑜伽之外其他領域的課程),也難怪如何選擇合適的課程變成一大挑戰!

研習課的數量為何激增不是本文想討論的主題,但基本上我覺得選擇多了,資源也就多了,對於想進修學習的人是件好事,只是選擇的挑戰變大了。如何選擇合適的課程說來話長,也不是本文想討論的部分,本文想討論的是,研習課有許多種,請留意自己的選擇。

如果以冰山作為譬喻,研習課的狀態大至可分為四種:

研習1是我個人認為最理想的狀態。課程所教的,是浮在水面上的部分,但在水面之下,有著深厚的底子在背後支撐,也就是說,老師已經幫你檢驗過、過濾過資訊了。通常水面下的東西會在Q&A時浮現,這往往也是課程最精彩、最無法被取代的部分。許多大師教學基本上走的是這種路線,水面上可見的部分已然豐富,但由於水面下的深不可測,會讓同一門課值得反覆咀嚼。

對於這樣的授課者來說,他們在思考的,往往不是要給學生什麼,因為他們有太多東西能給的了。真正的挑戰,在於決定現在不給什麼,才能在有限的時間下,將身上的東西聚焦地傳遞出去。這些老師們通常鼓勵發問,他們清楚,沒列在課綱中的,往往更加珍貴。

研習2也是不錯的課程。基本上水面下的部分不多,老師給你的,差不多就是他的全部了。許多體系在養成講師時會有類似情形,除了課綱上的部分之外,也很難再給更多。相較於研習1,10小時課程的背後可能有100小時的內涵在支撐,研習2如果也是10小時的課程,老師身上的準備大概也就是10小時左右。

這樣的課程仍然可以學到許多東西,畢竟水面上的部分扎扎實實,只是如果想知道更多,老師未必回答得出來;以及由於水面下的部分不多,所以重複聽課很難聽到新的東西。

研習3是種尷尬的狀態,老師身上可能只有7小時的準備,但卻膨脹時數,硬撐成10小時,這樣的冰山,其實是剉冰山,體積是由空氣撐起來的。常見的撐法有許多種,其一是休息時間特別長,但仍然算在時數中,只是這種做法容易被發現。其二,也是最好用的,是以大量的練習拼湊時數。

我個人認同研習課中是可以有「相當比例」練習的,練習有助於掌握理論,豐富經驗。但除了在研習課上練習之外,其實還有許多可以練習的機會,我覺得研習課應該做些平時沒機會做的事。再澄清一次,練習是好事,但將大量時間用在練習,是因為練習真的很重要,此時練效果好,還是因為也沒別得能做了,是我個人在意的部分。

舉例來說,國外有許多大師開設了某個主題的培訓,大概得花30小時完成訓練。但等到大師的弟子開同樣的主題課程時,卻可能變成了50小時、100小時。當觀察到這情形,我就會好奇這多出來的時數是怎麼回事?是真的內容更為扎實豐富所以需要更多時數嗎?還是為了拼湊某個吉祥數字?

研習4也類似剉冰山,老師身上可能只有7小時的準備,但卻膨脹時數,硬撐成10小時。但他們採取了不同策略,在冰山上加料,讓冰山看起來比較大,比較吸引人,例如種種樹、擺擺花、插插旗子。但如果你將這些配料拿開,會發現其實剩下的冰並不多。

你要的究竟是配料?還是冰山本身?

我個人不反對配料,有些配料蠻好吃的,但如果明明主打冰山卻變成配料山,配料再好也是名不符實。如果一堂研習課號稱是瑜伽研習課,但教的東西其實跟瑜伽沒什麼關係,就屬於研習4了。

研習4其實不難檢驗,如果你發現同樣的東西,去其他領域也能學得到,且可能學得更好;亦或其他領域的老師也能教,無需瑜伽老師….那大概就是這種情形了。

在四種研習中,我自己傾向前兩種,但這是個人偏好。後面兩種,「你還是會學到東西」,只是同樣是學東西,我覺得有更好的選擇。

嚴格來說,我不反對研習3、研習4的狀態,畢竟有些人真心喜歡吉祥數字,有些人喜歡許多配料,有些人…有出海都好。四種研習,各有各的所好。

真正值得留意的,是名不符實,明明是4卻裝成3,3卻裝成2,2卻裝成1…之類的情形。

在目前熱鬧的瑜伽研習市場中,四種狀態的研習課都存在,好消息是,四種研習的收費基本上差不多,也就是說,同樣的學費你有機會選到CP值很高的;壞消息是,你沒有辦法透過價格來判斷你選到的是哪一種,得透過更多訊息來協助判斷。

瑜伽在意的,是有意識的選擇,釐清自己真心想要的,然後花些時間弄清楚研習是哪一種,便會是好的學習經驗。

而選擇合適自己的課程,本身就是瑜伽練習的一部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