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拜月式的由來

原文出處:〈Soothing Moon Shine: Chandra Namaskar

作者:Andrea Ferritti, Sequence by Shiva Rea

編譯:Hsin-Hong Pan

身為充滿活力、高度競爭文化下的居民,美國的瑜伽練習者往往被如火一般熾烈、能帶來力量的練習型態所吸引。實際上,拜日式──西方世界中最廣為人知的序列──毫無疑問地是讓人體生熱的超級加熱器。就字面上來看,這個序列的梵文Surya Namaskar可以被翻作「向太陽致敬」。當你高舉雙手、向前鞠躬、延長軀幹,然後往後跳時,你便開始體現太陽般的能量(solar energy)。透過反覆地伸展、強化、由內而外溫暖了整個身體。

但若有一天,你感到精疲力竭、身體被過度刺激、或著過熱時,其實Surya Namaskar還有另一套能帶來撫慰效果的姐妹序列,叫做Chandra Namaskar,或著拜月式。如名稱所暗示,Chandra Namaskar是一套能讓人感到寧靜的序列,邀請你順從、並滋養具撫慰性質的月性能量(lunar energy)。

閱讀全文〈拜月式的由來〉

什麼是腹式呼吸(橫膈膜呼吸)?

原文出處:〈Diaphragmatic (Belly) Breathing

作者:Ray Long

編譯:Hsin-Hong Pan

位於胸腔的橫膈膜是呼吸的主要引擎,並有腹部與胸部的輔助肌群作為輔佐。它也是重要的姿勢肌肉,與骨盆底肌群之間有著功能性連結。我們會在未來探討它們彼此間的關聯;在這篇文章中,讓我們先看看所謂的「橫膈膜呼吸」,或著「腹式呼吸」。

圖1. 位於胸腔的橫膈膜(圖中也繪出了腰大肌)

閱讀全文〈什麼是腹式呼吸(橫膈膜呼吸)?〉

後彎時,臀部要不要用力?

原文出處:〈Glute-Free Backbends?

作者:Roger Cole

編譯:Hsin-Hong Pan

有些老師是「夾臀派」,他們要求學生盡可能地收縮臀部;有些老師是「鬆臀派」,他們試圖灌輸學生臀部必須永遠保持完全放鬆的觀念;另外還有些老師屬於「調和派」,他們試著在兩者之間找到折衷之道。 閱讀全文〈後彎時,臀部要不要用力?〉

找到保護膝蓋的正確肌肉

原文出處:〈Anatomy 101: Target the Right Muscles to Protect Knees

作者:Ray Long

編譯:Hsin-Hong Pan

在絕大多數的瑜伽課中,你會常常聽到(希望如此)用來保護膝蓋的指令。例如:「膝蓋彎曲不要超過90度」,或著:「如果你感到膝蓋疼痛,退回來一點。」而或許其中最受歡迎的指令之一是:「強化你的股四頭肌,將膝蓋骨上提。」諸如這類的指令相當重要,因為與膝蓋骨,或著說與髕骨相關的損傷和疼痛相當常見──且治療往往曠日費時。

然而,這些指令並未強調核心、髖外展肌群(位於臀部外側)以及臀部肌肉的重要性,而這些肌肉與膝蓋的健康息息相關。這是因為在傳統上,針對膝蓋前側疼痛的治療主要聚焦在強化股四頭肌最內側的肌肉,也就是股內側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 VMO)。一般認為,當股內側肌無力時,髕骨容易偏離順位,最終將導致膝蓋不適。有趣的是,刊載在〈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和〈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裡的最新研究結果指出,除了伸展股四頭肌之外,加強核心、髖外展肌群及臀肌,能比單純地強化股內側肌更有效地減輕膝蓋疼痛。

閱讀全文〈找到保護膝蓋的正確肌肉〉

順位指令大解碼:何時該「捲尾骨」?

原文出處:〈Should we use the alignment cue ‘tuck the tailbone under’?

作者:Jenni Morrison-Jack

編譯:Hsin-Hong Pan

我常常會收到附有網路瑜伽文章鏈結的email和FB的訊息,詢問我對這些內容的想法。這真是太棒了,因為這能讓我獲知當代瑜伽風景的最新狀況。在閱讀這些文章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個越來越明顯的傾向是:瑜伽產業裡充斥著大量的絕對性。依據當時的潮流,總有某些事是必做的,而某些事絕不能做。我個人覺得這種情形頗為可笑,因為瑜伽的主要教誨之一,正是打破二元對立的幻象。沒有什麼事一定得非黑即白。我們得謹記在心,在黑與白之間,存在著完整的光譜。而在瑜伽的教誨中,光譜的兩個極端甚至可以共存。當然,這讓瑜伽的教學變得更具挑戰性,因為我們所給的引導必須依眼前的人而定,而非套用一體適用的口令。我最近收到的一個問題是:「尾骨是否應該下捲?」我喜歡這個問題,以下提供一些想法,希望能對你的練習有所助益。

閱讀全文〈順位指令大解碼:何時該「捲尾骨」?〉

順位指令大解碼:什麼是膝蓋微彎?

原文出處:〈Alignment Cues Decoded:”Microbend Your Knees”

作者:Alexandria Crow

編譯:Hsin-Hong Pan

順位指令:

「如果你過度伸展了,微彎你的膝蓋。」

這是個臭名遠播的指令,不論是對新生或資深練習者來說,都同樣地感到困惑。這個指令的第一個問題是,絕大多數的學生根本搞不清楚他們的膝蓋究竟有沒有過度伸展(hyperextension)(除非他們曾經是舞者、體操選手、或著受過瑜伽師資訓練)。

閱讀全文〈順位指令大解碼:什麼是膝蓋微彎?〉

下犬式的肩膀該怎樣?

原文出處:〈Your Shoulders in Downward Facing Dog

作者:David Keil

編譯:Hsin-Hong Pan

關於下犬式的肩膀,我想我們都有個共識。沒有人想見到學生的肩膀聳起,靠近耳朵。但要如何才能讓肩膀遠離耳朵?而這會對手肘、手腕和手部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又或著反過來看,我們的手部、手腕和手肘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肩膀呢?

閱讀全文〈下犬式的肩膀該怎樣?〉

傳統瑜伽練習會讓肌肉失衡嗎?Part 2

原文出處:〈Does Traditional Yoga Lead to Muscular Imbalance? – Part 2

作者:Jenni Rawlings

編譯:Hsin-Hong Pan

在這個系列的Part 1中,我們探討到瑜伽練習中隱藏著一個解剖學上的失衡,會影響到肩膀的健康。雖然瑜伽通常被說是一種非常「平衡」的練習,但透過針對體位法的動作分析後,顯示了實際上未必如此。傳統瑜伽就強化肩推(Pushing)肌群這部分做得非常好,但在反向的肩拉(Pulling)肌群這部分卻有所不足。瑜伽是一種能帶來許多益處的美好活動,就許多方面來看,這種固有的、力量上的失衡稱不上是種缺陷──這僅是所有墊上練習的本質,特別是沒有東西可供我們做肩拉運動時。肩推/肩拉練習間的懸殊差距,會造成許多瑜伽練習者肩膀出現功能上的肌力失衡,長期下來,將增加肩膀損傷的風險。

雖然瑜伽通常被說是一種非常「平衡」的練習,但透過針對體位法的動作分析後,顯示了實際上未必如此。

令人感到慶幸的是,瑜伽練習者有許多既有效、又有創意的方法可以彌補肌力上的失衡,但這需要我們跨出傳統瑜伽的範疇,擴展既有的運動模式。如果我們努力且規律地練習肩拉運動,作為瑜伽墊上肩推運動的平衡練習,將有助於讓肩膀回復到真正功能上的平衡。下面提供一些好方法,幫助我們平衡瑜伽中的肩推運動。

閱讀全文〈傳統瑜伽練習會讓肌肉失衡嗎?Part 2〉

傳統瑜伽練習會讓肌肉失衡嗎?Part 1

原文出處:〈Does Traditional Yoga Lead to Muscular Imbalance? – Part 1

作者:Jenni Rawlings

編譯:Hsin-Hong Pan

絕大多數瑜伽練習者相信,瑜伽本質上有著能為身、心、靈帶來平衡的能力。然而,雖然瑜伽是一種絕佳、能為人帶來轉化的練習,但令人吃驚地是,從某個方面來看,體位法的練習本身並不是相當平衡。事實上,它有可能造成身體的失衡,並帶來損傷。

如果我們運用解剖學的放大鏡來檢驗瑜伽的體位法,便不難發現肩膀的某些肌肉確實能被體位法強化,然而另外一些肌肉卻很難被訓練到。

「平衡」這個詞含括了不同層次上的經驗,從靈性的平衡、心理層次的平衡、到物質空間中生理上的平衡狀態。但我在此處所針對的是你的肩膀,探究的是肌肉在功能上的平衡。雖然我們通常被教導瑜伽對身體來說,是一種非常平衡的練習,但如果我們運用解剖學的放大鏡來檢驗瑜伽的體位法,便不難發現肩膀的某些肌肉確實能被體位法強化,然而另外一些肌肉卻很難被訓練到。長期下來,肌肉的失衡將導致身體損傷。

幸運的是,我們的身體總能持續不斷地適應加諸在身上的負荷,因此肌肉的失衡並非不可逆的。但對這個議題的覺察與認識,是讓我們的肩膀得以邁向最佳健康、平衡狀態的第一步。

閱讀全文〈傳統瑜伽練習會讓肌肉失衡嗎?Part 1〉

當代瑜伽的創新是對傳統瑜伽的不敬嗎?

原文出處:〈Does Modern Yoga’s Innovation Disrespect Traditional Yoga?

作者:Georg Feuerstein

編譯:Hsin-Hong Pan

在《Bindu》──來自瑞典的瑜伽雜誌──最近刊載的文章中,Swami Janakananda評論到這陣子體操式瑜伽的風潮,認為這些練習之所以冠上瑜伽的名號,僅是因為這樣賣的比較好。他為評論所下的標題直接表明了〈改叫別的名字吧!否則瑜珈行者將死不瞑目!〉。他也提到,學生們有將接受到的教誨加以修改的習慣,乃至於原本的教誨彷彿出現了突變。最後,他認為,有必要開始去蕪存菁了。

特別是在美國,瑜伽老師們似乎有著創新的強烈嗜好,彷彿古老的教誨已經過時而無用。然而,一般來說,這些人其實尚未精通這些被他們所拋棄的真正教誨,因此他們無法斷言宣稱這些教誨究竟是否有效。正如Swami Janakananda所說:「你可以假裝自己無所不知,但你所做的,僅是依據你有限的知識來改變瑜伽。最終,你將在自己所創造出來的幻象與期待中不停地打轉。」

閱讀全文〈當代瑜伽的創新是對傳統瑜伽的不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