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踏進瑜伽教學的門檻,是看起來像瑜伽老師;走得遠的關鍵,是成為瑜伽老師

作者:Hsin-Hong Pan

「我觀察到你這陣子報了好幾門課,進展很快,學習都還順利嗎?」
 
「很順利,老師的課程架構很清楚。其實…我覺得自己來晚了…。」
 
在一次mentor中,我與同學有了上述對話。
 
「怎麼說?」
 
「其實我關注老師的課好幾年了,不過現在才來…,這陣子我在想,如果早幾年來,有些路其實不需要走過…。」
繼續閱讀

教瑜伽需要全職嗎?

作者:Hsin-Hong Pan

這是許多瑜伽愛好者、考慮轉職的工作者,甚至是現任瑜伽老師都會思考的問題。

這問題之所以複雜,在於瑜伽教學可以是一份工作,但也往往不僅是一份工作。它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使命,甚至是一趟不斷深入的學習之旅。

所以,「瑜伽教學該是全職還是兼職?」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跟「瑜伽教學」的關係不同:

🌟有些人將瑜伽教學視為 「事業」,希望透過它獲得穩定收入;

💖有些人則視為 「志業」,單純希望分享瑜伽的美好;

📚也有人將教學視為 「學業」,因為「教」能幫助自己學得更深;

🎯有人希望發展為 「專業」,透過全心投入達到更高的境界。

這四種關係並無絕對的高低之分,而是依你的價值觀、人生目標、生活方式… 等眾多因素而定。

以下針這四種不同的關係,分享一些個人看法。

閱讀全文〈教瑜伽需要全職嗎?〉

帶著智性的無所畏懼

作者:Hsin-Hong Pan

「帶有智性的無所畏懼」(Intellectually fearless)是今年我赴美國學習時,Jules Mitchell為活動訂下的基調。我選擇將這裡的「Intellectually」譯成「智性」,因為在瑜伽與Jules的脈絡中,「智性」立基於知識,卻又不被知識所綑綁。

在瑜伽的教學現場充滿著各種宣稱,更精準地說,是「各種」「宣稱」。

「各種」,意指我們聽見大量不同的說法,許多說法之間似乎彼此衝突;

「宣稱」,是我們不清楚這些說法背後的根據、身處的脈絡。

於是面對「各種」「宣稱」,許多人能做的往往僅是信或不信,但信與不信的背後夾雜著害怕自己選錯邊的恐懼,於是訴諸各種威權為其背書,例如「某某派別説」、「某某大師說」、「某某流網紅說」…,而尷尬的是,瑜伽中的派別、大師及網紅還特別多,因為化身派別、大師及網紅唯一需要做的,可能也只是宣稱!

繼續閱讀

教學時遇到問題怎麼辦?

作者:Hsin-Hong Pan

在瑜伽教學的旅途中,難免會遇到學生提出各種挑戰性的問題,例如:

「老師,我膝蓋痛,這個姿勢我該怎麼辦?」

「老師,我完全做不到這個動作,怎麼辦?」

這些瞬間不僅考驗老師的專業,更是我們深化教學能力的寶貴契機。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可以依靠「瑜伽教學的三本柱」來找到方向:「知識」、「經驗」和「學生的智慧」。

閱讀全文〈教學時遇到問題怎麼辦?〉

困難,不等同進階

原文出處:〈Rethinking Beginner, Intermediate, & Advanced Yoga

作者:Kristine Kaoverii Weber

Photo Credit: Aleksei Goloborodko

編譯:Hsin-Hong Pan

有次,我拜訪了住在另一個州的瑜伽師資訓練培訓老師,一起進行專案。有天早上,他建議我們一起去上瑜伽課。他有位朋友一直邀請他去上她的課,但他還沒機會成行,所以我的訪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由,終於可以去看看了。

當我們抵達瑜伽教室時,我們溜進到教室的後面,他並未向朋友介紹我,因為課程即將開始。老師給人的印象很友善、年輕,且身體柔軟。隨著課程進行,我找到了適合我自己的方式探索她的排序。

 但在課堂上,她好幾次走近我說:「如果你是初學者,可以這麼做。」有時她說,「如果你是初學者,你可以跳過這個姿勢」,或「進階學生可以這麼做,但如果你是初學者,你應該使用瑜伽繩。」

但那時我已規律練習瑜伽超過15年,從事教學10多年—且教的不僅是一般團課,還有研習課和師資培訓—我還寫了教學手冊並發表文章。但她不認識我,所以她以為我是初學者—可能是因為我沒那麼柔軟。

閱讀全文〈困難,不等同進階〉

為何應該成為瑜伽老師?

作者:Hsin-Hong Pan

這幾天在進行mentor時,幾位同學不約而同提到是否該從事瑜伽教學、或繼續投入瑜伽教學的考量。我想起我Viniyoga的老師Kaushtub談論過這件事,簡單整理+延伸與大家分享。

這篇,是為了已投入教學,但糾結是否離開的同學們寫的。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並非每個人都命中註定該成為瑜伽老師,這件事的確需要一些條件,如果你條件尚不足,你應想辦法補齊這些條件。但如果你有這樣的能力,Kaushtub鼓勵你從事瑜伽教學。

閱讀全文〈為何應該成為瑜伽老師?〉

練瑜伽的人越多,世界越美好

作者:Hsin-Hong Pan

2024年初,美國瑜伽聯盟(Yoga Alliance)發佈了一份針對10個國家進行的全球瑜伽研究報告〈Yoga in the World〉,取樣國家包括美國、英國、中國、德國、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西、肯亞、奈及利亞及智利。這份研究的參與者共一萬多人,包括瑜伽練習者、瑜伽老師、瑜伽教室經營者及一般大眾,希望藉此拼湊出全球瑜伽發展現況,並為後續研究提供參考。

這份報告基本上揭示了兩個重要發現:

閱讀全文〈練瑜伽的人越多,世界越美好〉

瑜伽教的,不是如何用頭站在地上

作者:Hsin-Hong Pan

Photo credit: B.K.S. Iyengar

進電梯時遇到樓上的婆婆,婆婆滿頭白髮,九十幾歲,能獨立行動,表達能力清晰。其實是初次見面,但婆婆對我說,她昨晚看了新聞的戰爭報導,哭了一整個晚上。

婆婆說,你們這一輩沒有經歷過戰爭,對這些畫面可能沒太多感觸。但她是逃難來的,經歷過日本、經歷過中國,她沒忘記那段時期的辛苦。

婆婆說,萬一有一天你們真的遇到了,記得照顧自己的同時,只要有能力,也要照顧身邊的人。身而為人,有些本質不該因戰爭而失去。

閱讀全文〈瑜伽教的,不是如何用頭站在地上〉

你需要的其實不是知識跟招式

作者:Hsin-Hong Pan

先釐清立場,知識有其重要性,如果你的知識量還不夠用,你是需要補足一些知識的。招式也有其重要性,如果你身上的招式還不夠用,你是需要補足一些招式的。但就我個人的觀察,許多人進修時身上缺的其實不是知識,也不是招式,他們缺的,其實是脈絡。

我自己將瑜伽老師常缺的脈絡分為四種,分別是1️⃣知識的脈絡、2️⃣招式的脈絡、3️⃣社會的脈絡、4️⃣時代的脈絡。

1️⃣知識的脈絡

瑜伽老師的成長其實是趟長遠的歷程,就好比人的成長會經歷小學、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社會…等不同階段,因此雖然同樣貼著「瑜伽老師」的標籤,但不同階段的瑜伽老師需要學習的內容與方向其實大不相同。

閱讀全文〈你需要的其實不是知識跟招式〉

脊椎側彎患者練習瑜伽的注意事項

原文出處:〈Yoga Poses For Scoliosis: Moves To Avoid

作者:Andrew Strauss

Photo Credit: Kathy Cook

編譯:Hsin-Hong Pan

瑜伽有機會為許多人帶來益處,包含脊椎側彎患者(以下簡稱彎友)。但在一般人身上適用的練習方式,在彎友身上未必成立,因此彎友練習瑜伽時有些地方需特別注意。以下內容來自有四十年以上脊椎側彎治療經驗,同時也有四十年以上瑜伽練習經驗的Andrew Strauss醫生所提供的建議,我將其簡單整理,希望對瑜伽教學者及彎友有所幫助。

如果負責為你治療脊椎側彎的專業人員允許、或推薦你去練瑜伽,那麼以下為練習時的需避免、或需留意的動作:

閱讀全文〈脊椎側彎患者練習瑜伽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