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教瑜伽需要全職嗎?

作者:Hsin-Hong Pan

這是許多瑜伽愛好者、考慮轉職的工作者,甚至是現任瑜伽老師都會思考的問題。

這問題之所以複雜,在於瑜伽教學可以是一份工作,但也往往不僅是一份工作。它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使命,甚至是一趟不斷深入的學習之旅。

所以,「瑜伽教學該是全職還是兼職?」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跟「瑜伽教學」的關係不同:

🌟有些人將瑜伽教學視為 「事業」,希望透過它獲得穩定收入;

💖有些人則視為 「志業」,單純希望分享瑜伽的美好;

📚也有人將教學視為 「學業」,因為「教」能幫助自己學得更深;

🎯有人希望發展為 「專業」,透過全心投入達到更高的境界。

這四種關係並無絕對的高低之分,而是依你的價值觀、人生目標、生活方式… 等眾多因素而定。

以下針這四種不同的關係,分享一些個人看法。

閱讀全文〈教瑜伽需要全職嗎?〉

200小時師資訓練,可以是好的開始,但很難是好的結束

作者:Hsin-Hong Pan

關於「瑜伽師資訓練」,這些年來有許多討論——

有些單位在文宣中羅列學員將獲得的豐富內容與成就,讓人滿懷期待;

也有人批評師資訓練充滿幻象與亂象,質疑其真正的價值。

這些觀點都觸及了部分真實,卻又顯得片面,因為多數討論都聚焦於「200小時師資訓練裡學到了什麼」,但卻忽略了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 200小時師資訓練的存在,究竟是為了什麼?

閱讀全文〈200小時師資訓練,可以是好的開始,但很難是好的結束〉

過去十幾年的學習,彷彿是趟不斷對過去學生感到抱歉的歷程

作者:Hsin-Hong Pan

某次研習課上,我與一位資深教練閒談,他提到過去十幾年來的學習,彷彿是一趟不斷對過去教過的學生感到抱歉的歷程。

我聽了當場啞然失笑,我懂這感覺。這自嘲中帶著些苦悶,帶著些無奈。是的,這些都是成長必經的過程,我們都還在路上,也永遠都在路上。

但事後我開始思考—這段不斷感到抱歉的時間,究竟得持續多久?我們是否有機會縮短這段歷程?

閱讀全文〈過去十幾年的學習,彷彿是趟不斷對過去學生感到抱歉的歷程〉

帶著智性的無所畏懼

作者:Hsin-Hong Pan

「帶有智性的無所畏懼」(Intellectually fearless)是今年我赴美國學習時,Jules Mitchell為活動訂下的基調。我選擇將這裡的「Intellectually」譯成「智性」,因為在瑜伽與Jules的脈絡中,「智性」立基於知識,卻又不被知識所綑綁。

在瑜伽的教學現場充滿著各種宣稱,更精準地說,是「各種」「宣稱」。

「各種」,意指我們聽見大量不同的說法,許多說法之間似乎彼此衝突;

「宣稱」,是我們不清楚這些說法背後的根據、身處的脈絡。

於是面對「各種」「宣稱」,許多人能做的往往僅是信或不信,但信與不信的背後夾雜著害怕自己選錯邊的恐懼,於是訴諸各種威權為其背書,例如「某某派別説」、「某某大師說」、「某某流網紅說」…,而尷尬的是,瑜伽中的派別、大師及網紅還特別多,因為化身派別、大師及網紅唯一需要做的,可能也只是宣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