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Are private yoga sessions different from yoga classes? Yes, in every way〉
作者:Olga Kabel
編譯:Hsin-Hong Pan
有一次,一位新學生來找我上私人課。她對於正式開始活動之前,我問她那麼多的問題感到訝異。她告訴我她曾經有次和另一位老師上私人課的經驗,那位老師教給她的內容和團體課程中一模一樣,並在她身旁和她一起練習了整堂課。對我來說,那位老師錯失了一次良好的機會,並損害了學生的權益。
瑜伽私人課程「不等於」只有一個學生的瑜伽課。它和瑜伽團體課程在本質上完全不同,有著自己的結構和運作規則。顯而易見的,團體課程和私人課程間最主要的差異是學生的人數。但,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兩種課程的差異表現在許多層次上:
1.目標設定:課堂中所關注的內容有多少是與學生的目標息息相關的。
2.所選擇的練習:課堂中有多少注意力是放在學生的需要、欲求及喜好上。
3.師生間的交流:練習的內容如何因應學生的回饋而作出調整。
4.回家自我練習:有哪些是學生習得且可以自己練習的。
5.多變性:每堂課之間,練習內容改變的多寡。
6.時間長度:練習的時間需要多長。
1.目標設定
人們選擇來上瑜伽課是有原因的,而每個學生背後的原因並不相同。某些原因的針對性很明確(例如:改善下背痛),而某些原因則比較大眾化(例如:增加柔軟度)。老師或許會意識到這些目的的存在,也或許不會,這取決於課程的規模、對學生熟悉的程度、以及老師是否詢問過學生等等。基本上,決定整堂課走向的人是老師。這也是為何當你要求學生們在課程開始前做意圖設定時,效果往往事與願違。因為你或許計畫著來一堂強力且充滿生氣的練習,然而學生為自己所做的意圖設定卻可能是變得更平靜與放鬆。
會尋求私人課程的學生通常是為了找到某些問題的解答(身體上的、生理上的、心理情緒上的)。在一堂私人課中,學生的目標為整個練習搭建了舞台。我們從「你希望自練習中得到什麼收穫?」開始,接著讓目標變得明確,並決定優先順序。沒有特定目標的私人瑜伽課程有如漂流在機率之海──你會被來自不同方向的力量拉扯著,可能永遠到達不了你的目的地。
2.所選擇的練習
在瑜伽團體課程中,學生的需要、欲求和喜好是被概約化的,但在瑜伽私人課程中,這些部分有著高度針對性,因學生而異。在兩種課程中,我們都必須知道學生需要什麼,想要什麼,偏好什麼,並以此為依據設計練習的內容。
讓我們舉老人瑜伽的團體課程為例。你相當熟悉他們的需要:多數的老年人會自比較長的暖身、較簡單的動作、一些可預期的排序、以及平衡相關的練習中受益。在這個階段的欲求會因個體差異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設計課程的時候,你必須決定對這個團體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就偏好的部分來說,你知道他們偏好從背部的活動開始、做一些呼吸練習、Savasana的時間長一點,並盡量縮短坐在地板上的時間(之類)。
但為單獨一位老年人設計練習時,必須再量身打造一點。沒錯,她或許能自你在團體課程中的編排受益,但你必須更清楚她的狀態,她練習的目的,才能讓她的練習更加有效。了解她的優先考量,才能掌握上課時的方向。你或許會發現,最困擾她的是僵硬的膝蓋,這讓她走路時感到受限;也或許她有著失眠的問題,以至於每天起床時感到疲憊;也可能她在讀報告時,發現自己容易分心。一次精心設計過的瑜伽練習能夠以上述任何一種考量為主軸。一旦你清楚她的需求,你就能針對主要議題,揀選適合的瑜伽元素,並恰當的組織在一起。
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個人偏好也是考量的重點。如果練習的內容能讓她在某個程度上產生共鳴,並符合她的人格特質,她會比較容易持續這個練習。如果你給她的呼吸技巧讓她感到暈眩,又或著你給她的真言梵咒(mantra)讓她感到神經緊張,那麼不論這些練習多麽符合她的「狀況」,都不適合「她」。
在初次評估時,我們經常運用瑜伽五個層竅的模型(pancahmaya model),並與學生討論他們在每一個維度中所面臨到的挑戰。
3.調整練習的內容
在團體課程的形式下,老師主要透過觀察學生們練習的過程,以獲得學生給你的回饋。了解一些關於損傷及身體限制的預備知識(prior knowledge)會有很大的幫助,特別是有些學生可能會表示他們對特定動作的考量,或著要求老師給予替代動作時。以這些訊息為基礎,你可能會做些調整,改變一些原本打算放在練習裡頭的元素。
但在私人課程中,視覺和口語上的回饋持續不斷進行著。根據學生對於練習的反應,所有練習中的元素都可以被調整。有時這些調整很小,例如在某個動作中改變手臂的位置;有時調整可能很大,你可能得重新組織整個練習。依據學生對於練習的體驗來微調排序是個精細複雜的過程。唯一能知道某個練習是否能達到期待效果的方法,是讓學生自我練習。
4.回家自我練習
為什麼學生需要回家自我練習?因為在一堂課、甚至是長達一週的時間中,我們能完成的有限。我們需要將權力交付給學生,讓她知道改變是可能發生的,且與她的行動息息相關。學生需要學習有那些事是他們可以為自己做的。這包括了在一天的生活中,對身、心運用的方式保持正念覺察(墊子外的瑜伽),以及保持適合自己的瑜伽練習(墊子上的瑜伽)。我們的工作是確保她對回家自我練習感到自在(因此給學生的練習講義很有用),追蹤她的練習進度,並根據她的回饋微調回家自我練習的內容。
在帕坦加利的〈瑜伽經〉中有一條優美的經文(1.22),大致上可這麼翻譯:「你往目標前進的速度,與你的對目標的信念,以及為此投入的努力息息相關。」相當合理,是吧?如果你的練習偶一為之,並對練習帶有存疑,那麼你將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但如果你頻繁練習,並對此深信不疑,你將比較快達到你的目標。這就是為何回家自我練習是重要的。
5.多變性
在團體課程中,保持練習內容的多變性是相當合宜的。來上團體課程的人通常不知道他們想做什麼,又或著他們知道,但不想自己做。多變的練習內容是相當重要的,有助於以不同的方式挑戰學生的身體,並能在至少幾週內,讓學生的各個關節經驗完整的活動範圍。在瑜伽練習中變換主題對學生是有益的,比如說,在一堂課中,聚焦在肩頸的練習;下一堂課時則改為提升活力;然後再下下一堂課時,則以類似「穩定度」的概念為主軸。除此之外,我們鼓勵學生自我覺察,而非透過「外在審核(checking out)」,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全程參與,並漸漸引起學生對瑜伽其它練習的興趣(例如:生命能量控制法、冥想、唱誦等等)
通常,為每一堂私人課程設計全新的練習會帶來不良的效果。我們的目標是鼓勵學生能夠回家自我練習,因此我們必須確保學生自我練習時是感到自在的。在瑜伽的練習中,「如何做」跟「做什麼」同等的重要,如果練習的內容不斷變化,學生就很難記得真正能帶來改變的重要細節。我們一開始會依據學生的需要、欲求以及執行的意願,發展出一套初步的練習(通常我們會從3~4個動作,以及一些呼吸覺知的練習開始)。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們通常會確認她的進展,重新探討她所做的,校正他的錯誤,根據她的回饋稍微做些變化,並鼓勵她持續練習。唯有當她持續自我練習一段時間後,我們才能判斷練習的效果。
6.時間長度
團體課程的長度平均落在75到90分鐘之間,這讓我們有足夠的空間揮灑,並讓練習涵蓋「該有的一切」。而私人課程通常為60分鐘長,其中有些時間用在聆聽學生的回饋,並對學生解釋這些練習的特性與注意事項。學生回家自我練習所花的時間通常介於10到30分鐘之間,平均落在20分鐘左右。現代人都很忙碌,僅有少數人能夠奢華地每天花上75分鐘練瑜珈。因此給予學生的練習必須根據學生的需求而精心揀選,簡單明瞭且具體,而非隨機挑選,一體適用的。練習的排序隨著課程的推進,會不斷跟著微調。
瑜伽是一種強而有力且全面性的系統,能夠在許多層次上對學生帶來影響──包含肉體上、能量上、心理情緒上和靈性上。對一個瑜伽老師來說,他可以運用團體課程和私人課程來促進轉化的過程。兩種課程的主要差異在於,在團體課程中,老師扮演領導者的角色,為整個團體設定了練習的走向。然而在私人課程中,老師是學生的夥伴,老師唯一的目的是為學生獨一無二的個人轉化過程提供支持。
給予學生的練習必須根據學生的需求而精心揀選,簡單明瞭且具體,而非隨機挑選,一體適用的。練習的排序隨著課程的推進,會不斷跟著微調,這個在私人課程裡是核心,但很少真正實踐的。應該是我還未真正遇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