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順位指令大解碼:什麼是行動(Action)?

原文出處:〈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vement and action, and why does it matter?

作者:Eve Johnson

編譯:Hsin-Hong Pan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大需要區分動作(movement)和行動(action)間的不同。當然,說一個人富有行動力(a man of action)聽起來不錯,而說一個人不斷動作(a man of movement)則聽起來怪怪的。但相信我,即便你從未想過兩者的區別,依然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在瑜伽中則不是這麼回事。釐清動作與行動之間的區別,將徹底地改變你的瑜伽練習。

動作是位置的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於動作的例子:

  • 腳往外邁開一大步;
  • 手向兩側延伸;
  • 腳往右轉;
  • 右腳膝蓋彎到90度。

依循這些指引,不論你是否穿著上衣、或著是否以喜馬拉雅山為拍照背景,都會呈現英雄二式的外在形貌

看起來很冷,但順位很棒!

行動意指完成某件事

以下是一些關於英雄二式的行動:

  • 讓腳底變寬;左腳跟外側下壓,提起內側足弓;讓左大腿的前側退向大腿的後側;右腳跟往下推入地板;將右膝蓋的外側往右臀部的外側拉,但腿依然保持彎曲。
  • 臀部自後腰往下延長;兩側肋廓均勻上提;讓肩胛骨放鬆、遠離耳朵。
  • 手掌面變寬。

本質上,動作構成了姿勢的外形。而行動則賦予姿勢生命力。

當然,兩者的差別不僅於此。

行動讓瑜伽姿勢更容易被理解

如果將專注力放在動作上,你將看到數以百計在空間中擺放身體的方式。但若將專注力放在行動上,你將看到使用身體的模式(pattern)。

所有腿伸直的動作可能有著相當雷同的行動方式。而除了少數的特例外,肩胛骨遠離耳朵、胸椎與腰椎保持寬闊、臀部自腰部往下延長等等行動總是成立。即便你正在倒立,這些行動也都適用。

行動將你的心智帶入身體

有些行動的引導乍聽之下令人感到困惑,舉例來說:「讓鎖骨變寬」,或著「將小腿的皮膚往上拉,越過你的膝蓋。」

產生行動需要專注。它需要我們集中精神,特別是當行動一個接著一個,並建立在前一個行動上時。此時你必須保持穩定,維持前一個行動的品質,才能加入下一個行動。

初學者與進階練習者的區別不在於腿後側肌群的長度,或是否能跳到手倒立。而是他們對於行動的理解深度、完成能力以及維持時間。

行動泯除了競爭

動作是外顯的,因此能夠被比較。你的膝蓋能否彎到跟隔壁墊上同學一樣深呢?做三角式時你能否像照片中的模特兒一樣,整個手掌貼地呢?

然而行動能關掉競爭的心智。這不完全因為行動是內隱、難以被觀察的緣故。一旦你開始將專注力放在行動上,便開始向內在的自己靠近。你將成為自身姿勢的觀察者,於是不再有餘裕與他人比較。

行動讓你成為自己的專家

藉由鑽研行動,你將能充滿自信地自我練習。你不再懷疑自己的姿勢究竟是否做得對不對。一旦你明瞭腿伸直時該做些什麼,便能將這些行動套用在所有腿伸直的姿勢中。透過行動為姿勢所帶來的生命力,你會很明確曉得自己的練習是精確的。

行動能避免損傷

貪求大幅度動作的結果會導致肌肉撕裂,或扭傷背部。而將心智固著在行動上,能確保你在安全的活動範圍內練習。

何時該停止練習、退出姿勢呢?

這問題的答案永遠是:當你再也無法保持行動時。

最終,行動將引領我們體現寧靜。

B.K.S Iyengar有段名言,將體位法練習稱為「行動中的冥想(meditation in action)」。對於尚無法區分行動與動作的人來說,這句話似乎意指體位法是為了那些無法安靜坐下的人所提供的冥想練習。

但一旦你停止自詡為動作瑜伽行者(yogi of movement),而成為行動瑜伽行者(yogi of action)時,將會對「行動中的冥想」這句話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