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sin-Hong Pan
「我觀察到你這陣子報了好幾門課,進展很快,學習都還順利嗎?」
「很順利,老師的課程架構很清楚。其實…我覺得自己來晚了…。」
在一次mentor中,我與同學有了上述對話。
「怎麼說?」
「其實我關注老師的課好幾年了,不過現在才來…,這陣子我在想,如果早幾年來,有些路其實不需要走過…。」
作者:Hsin-Hong Pan
這是許多瑜伽愛好者、考慮轉職的工作者,甚至是現任瑜伽老師都會思考的問題。
這問題之所以複雜,在於瑜伽教學可以是一份工作,但也往往不僅是一份工作。它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使命,甚至是一趟不斷深入的學習之旅。
所以,「瑜伽教學該是全職還是兼職?」 這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跟「瑜伽教學」的關係不同:
有些人將瑜伽教學視為 「事業」,希望透過它獲得穩定收入;
有些人則視為 「志業」,單純希望分享瑜伽的美好;
也有人將教學視為 「學業」,因為「教」能幫助自己學得更深;
有人希望發展為 「專業」,透過全心投入達到更高的境界。
這四種關係並無絕對的高低之分,而是依你的價值觀、人生目標、生活方式… 等眾多因素而定。
以下針這四種不同的關係,分享一些個人看法。
作者:Hsin-Hong Pan
關於「瑜伽師資訓練」,這些年來有許多討論——
有些單位在文宣中羅列學員將獲得的豐富內容與成就,讓人滿懷期待;
也有人批評師資訓練充滿幻象與亂象,質疑其真正的價值。
這些觀點都觸及了部分真實,卻又顯得片面,因為多數討論都聚焦於「200小時師資訓練裡學到了什麼」,但卻忽略了一個更核心的問題——
200小時師資訓練的存在,究竟是為了什麼?
作者:Hsin-Hong Pan
某次研習課上,我與一位資深教練閒談,他提到過去十幾年來的學習,彷彿是一趟不斷對過去教過的學生感到抱歉的歷程。
我聽了當場啞然失笑,我懂這感覺。這自嘲中帶著些苦悶,帶著些無奈。是的,這些都是成長必經的過程,我們都還在路上,也永遠都在路上。
但事後我開始思考—這段不斷感到抱歉的時間,究竟得持續多久?我們是否有機會縮短這段歷程?
閱讀全文〈過去十幾年的學習,彷彿是趟不斷對過去學生感到抱歉的歷程〉作者:Hsin-Hong Pan
在瑜伽教學的旅途中,難免會遇到學生提出各種挑戰性的問題,例如:
「老師,我膝蓋痛,這個姿勢我該怎麼辦?」
這些瞬間不僅考驗老師的專業,更是我們深化教學能力的寶貴契機。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可以依靠「瑜伽教學的三本柱」來找到方向:「知識」、「經驗」和「學生的智慧」。
閱讀全文〈教學時遇到問題怎麼辦?〉原文出處:〈Yoga and Menstruation: Is it Safe to Practice Yoga During Menstruation?〉
編譯:Hsin-Hong Pan
Photo Credit: www.myavni.com
正如許多女性和瑜伽老師,你可能對在月經週期中練習瑜伽有一些疑問。比如,瑜伽會對一個人的月經週期造成影響嗎?在月經期間、或月經週期疼痛時,可以練習瑜伽嗎?長期以來,這些問題一直影響著瑜伽練習者及其練習方式。瞭解瑜伽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什麼是迷思,什麼是真實。
讓我們一探究竟。
身為瑜伽老師,你會經常被問到是否可以在月經期間練習瑜伽。許多學生被教導在月經週期中練習瑜伽是不健康和不安全的,尤其是倒立體式,應嚴格避免。另一方面,也有許多瑜伽老師說,在月經期間做倒立根本不是問題。關於這個議題,瑜伽老師和師資訓練培訓師的看法分歧很大。
閱讀全文〈生理期練瑜伽安全嗎?〉作者:Hsin-Hong Pan
瑜伽老師的養成有兩種可能方式。在過去,比較接近師徒制,弟子找到老師後,待在老師身邊一陣子,老師未必有意識自己要教什麼,但透過每日身教言教、沈浸式地日夜薰陶,加上以前能被視為老師的也真的功力深厚,許多弟子待個半年、一年、三年之後,在老師的祝福下離開從事教學,爾後成為大師的故事時有所聞。
另一種養成方式,則是類似當代教育體制的學習,在有系統的規劃下,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學習目標。例如大一有大一該學的,大二有大二該學的,理論上好好走完幾年,畢業生身上會有一定的能力。
閱讀全文〈瑜伽教室裡的早產兒〉原文出處:《Glaucoma and Exercise: What to Tell Your Patients》
作者:Gabrielle Weiner
編譯:Hsin-Hong Pan
我能不能做?我該不該做?眼科醫生經常被問到運動對青光眼的影響,特別是瑜伽。由於相關科學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仍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然而,與青光眼患者討論運動時,結合既有證據及常識所提出的建議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
沒有明確證據表明某些瑜伽姿勢會對青光眼患者造成損害,特別是如果僅是短時間停留時,但謹慎是有必要的。
原文出處:〈Rethinking Beginner, Intermediate, & Advanced Yoga〉
Photo Credit: Aleksei Goloborodko
編譯:Hsin-Hong Pan
有次,我拜訪了住在另一個州的瑜伽師資訓練培訓老師,一起進行專案。有天早上,他建議我們一起去上瑜伽課。他有位朋友一直邀請他去上她的課,但他還沒機會成行,所以我的訪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理由,終於可以去看看了。
當我們抵達瑜伽教室時,我們溜進到教室的後面,他並未向朋友介紹我,因為課程即將開始。老師給人的印象很友善、年輕,且身體柔軟。隨著課程進行,我找到了適合我自己的方式探索她的排序。
但在課堂上,她好幾次走近我說:「如果你是初學者,可以這麼做。」有時她說,「如果你是初學者,你可以跳過這個姿勢」,或「進階學生可以這麼做,但如果你是初學者,你應該使用瑜伽繩。」
但那時我已規律練習瑜伽超過15年,從事教學10多年—且教的不僅是一般團課,還有研習課和師資培訓—我還寫了教學手冊並發表文章。但她不認識我,所以她以為我是初學者—可能是因為我沒那麼柔軟。
閱讀全文〈困難,不等同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