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資深學員的回饋

在信宏老師1080第一階段的這趟旅程走了一年八個月左右。

總計完成九門課程《瑜伽解剖入門》、《肌肉功能解剖學》、《瑜伽近代史》、《瑜伽與評估A|姿勢評估》、《瑜伽與評估B|動作評估》、《瑜伽教學求生指南》、《瑜伽順位解剖》、《瑜伽體位法解剖》、《瑜伽常見損傷與預防》。

沉澱一個月後,慢慢梳理著這段不算短的期間,究竟為我帶來什麼樣的收穫。

知識上的補給是基本配備,狀態上的改變似乎才是最難能可貴的部分。

若要論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 —— 從「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走到了「我知道自己不知道」。

雖然乍聽之下都還停留在「不知道」,但中間的差異卻猶如大鴻溝,並非輕易就能跨越。

畢竟以瑜珈圈的現況,大部分人身處迷霧之中卻未必自知,意識到「自己不知道」——說難不難,卻不是每個人這輩子都有機會發生的。

當初以為自己不知道的僅是解剖學相關的知識,漸漸發現,我不知道的其實是「瑜伽」。

原本我以為需要知道的,很多根本不是我真正需要知道的。

透過信宏老師的眼睛重新看「瑜伽」,突然間視野變得廣闊,就像是過去因為近視只看見前方有草木,戴上眼鏡才發現竟是一大片森林,而森林裡有太多未知值得探索和體驗。

因此,看清這份「不知道」帶來的不是恐懼,反而有些驚喜。

所以即便都是不知道,但我卻開始「知道」在那些不知道之中,有哪些是我想要繼續探索的,那份不同是來自於增長了分辨的能力。

這一年八個月,我彷彿經歷了一趟「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過程。

之前完成200小時的師資,學了哲學、學了梵唱、學了呼吸、學了體式,以為那些就是瑜伽了。

直到來到信宏老師的課堂上,會發現「怎麼有那麼多我不知道的」,過去學習到以為「正確」的,許多都被推翻,重新又另一個角度切入,是一種「見山不是山」的衝擊。

誠實地說,中間一度有些徬徨,當認清我有多少的「不知道」時,突然不確定自己是否真的在傳遞「瑜伽」,教學的每一步,像踩在一張張會陷下去的網子上,搖搖晃晃,心裡很不踏實。

然而,學習旅程又走了一段之後,漸漸找到自己的步調,才發現那些網子之下,還有更多層交織的網子支撐,無論怎麼走,都是被穩穩承托住的。

我慢慢明白,那些我學過,可以不是瑜伽,也可以是瑜伽,不是以知識、技巧或方法來定義,而是在於我如何運用去活出那個狀態,於是我彷彿又重新遇見了瑜伽。

當知道得越多,所以明白自己不知道的更多。

這段旅程讓我開始允許自己可以不知道,這份允許,帶來更加敞開的謙卑,然後發現:眼前的路,其實越來越寬。

就實際層面而言,我觀察到自己在教學上最明顯的差異是 ── 與學生對答的狀態。

見招能夠拆招,真的知道自己為何如此回應,並且清楚要把學生帶往哪裡。

很自然會把各種體位法的討論導向心靈或哲學的面向,讓焦點不只停在肉體層次的體位法,而是引導學生看見瑜伽的價值所在。

因此,體位法不會只是獨立於哲學之外的存在,讓瑜伽真的存在於體位法之中。

常常學生跟我對談完,會在最後默默地飄出一句:「原來瑜伽這麼富有深意或哲理啊!」

—Winnie


經過一年多的1080課程,真的沒學到什麼大招來解鎖超難體位法,但留下的餘韻卻耐人尋味,說不清自己改變什麼,但自己確實有所改變,於是我花了點時間探索1080課程對我的幫助。

1.在選擇研習方面,從隨機隨緣到變得較有能力選擇: 一開始認為瑜伽只有體位法,經由課程認識瑜伽的歷史、發展、哲學,和以不同角度來看體位法,雖然還無法清楚地知道什麼是瑜伽,但大致可以分辨什麼不是瑜伽,也可以看出什麼是宣傳行銷文字…更進一步,透過系統化的學習,比較能掌握自己目前的程度和所缺少的部分,所以在面對五花八門的研習課程時,很快可以安心地刪去不適合自己的課程。

2.透過錄影課程,可以就自己的狀態擬定進度: 我是全職家庭主婦,兼職瑜伽老師及學生,時間基本上是很零碎的,也無法長時間出遠門。透過錄影的方式,讓我不受空間或時間的束縛下學習,中間偶有2天的實體課,也讓我有機會到台北教室上課,感受放飛自我,吸收正能量。

3.教學上從廣度變深度: 這是我覺得最大的成長,看見眼前人,眼前人是一般人。以前是偏分享式教學,會覺得學生做不到很奇怪;學生做不到時,我也不知道如何幫他;在編排課程時,會有種塞動作的感覺,也認知到瑜伽裡大部分體位法,是一般素人學生無法立即做到的…(搞不懂為什麼有人第一節課就教拜日式?) 現在排課,當我決定一個主題或體位法時,課程內容就會油然而生,會很自然地拆解體位法、安排進退階動作,開始能體會老師所言「排序是個假議題」;在進行教課時,因為看得到眼前人,會有自己很忙的感覺,腦中運轉的是我要不要調整學生、給什麼樣調整、還是不調整…當然也會有茫然的時候,但比起一開始只能愣在心裡的我,成長了不少,而這樣的成長,也從學生的回饋得到了肯定。

4.自我心態變得穩定: 在1080課程中,學會在「尊重」與「包容」下,用多種方法體驗體位法,而不是強行把自己和學生塞入體位法的形狀裡;而這樣的思維,也潛移默化地影響我的生活,尤其是對小孩的教養,會嘗試理解小孩在行為表現上的立意,而不是一昧的否決,然後發現自己情緒失控的次數降低了…感受到「瑜伽是一種生活狀態」,而不是只存於課堂。 1080的課程,雖然沒有什麼大招,但提供的基本功卻很紮實;老師的授課內容豐富又兼容並蓄,讓我能盡情地徜徉在瑜伽的大海裡。

—莉蓮


連續上我瑜伽課許多年的學生

近兩年發現我的瑜伽教學有點兒不同

但也講不清楚有甚麼變化

普遍的回饋是:

我的瑜伽跟別的瑜伽老師教學不太一樣

〝老師的課會慢慢地「堆疊上去」〞

〝最後讓人「很有感」、又「通體舒暢」〞

我自己知道 這兩年瑜伽教學的「升級」

其實是因為從1080的課程當中

學習慢慢內化

提升我的教學

讓我教授的是真正的「瑜伽」、而不是「體位法」

如果從瑜伽習練的精髓角度看

「體位法」只能顧及粗鈍的肉身層鞘

而真正的「瑜伽」 應該是有能力

將肉身引領向能量、意識、智性 層層堆疊而上

讓學生能往身心合一的喜樂方向前行

這些學生所謂的「堆疊上去」、「很有感」、「通體舒暢」…… 這樣教學現場的背後

需要的是更多解剖、順位、排序、損傷管理的紮實底蘊

感謝信宏老師1080的課程規劃

每週線上的「自我Mysore時間」 跟著走、 堅持、 不懂可以反覆倒帶、

再加上課後作業整理的學習方式

對忙於教學

又擔憂不知如何尋求有系統瑜伽進修的我

是最適合也不過了 經過了20個月

我知道真的要慢慢走才比較快

從剛開始不斷倒帶還是聽不懂老師在說甚麼

到逐漸聽懂老師在說甚麼 現在的我

居然也開始試著把學習到的瑜伽智慧透過我這個渠道傳遞出去 1080第一階段的結束

謝謝自己一直還在學習的路上

感恩老師帶領 感恩同學們伴學 感恩瑜伽把大家連結在一起

—肖雲


晚上和信宏老師進行線上mentor,意謂第一階段的學習告一段落。

首先我要感謝老師提供這麼優質的課程, 穩穩地建立根基,不疾不徐的消化所學,適合我的學習型態,有錄影回放,才能重複看幾次,很多需要腦的我真的不行。

Mentor這一部份很受用,老師大量經驗的累積,可以幫助到我很多。最近攢在如何平衡給出新舊同學的練習,老師的建議真的很實用。

之前體位的大量練習,來到一個教學學習,反覆驗證所學。瑜珈練習和教學是不同的 ,背後的意圖是什麼,極為重要。這是我這一年多來的體悟~關於解剖學也有進步,我真的很適合這樣長時間默默耕耘的學習

自我練習部分鬆很多,以前是不斷嘗新,挑戰高難度的體位法。現在是,我清楚知道想要練習什麼,也可以如何循序漸進的練習。

教學部分當看到的不太一樣,教出去的也會不一樣 。記得我多年前的師資回饋是換了一雙眼睛來看體位法,回頭看看那雙眼睛,真的是小學階段。現在有感覺又換了雙眼睛來看待體位法,可以看到更細微一些,資料庫有增加 對自己的教學也更有信心。

現今瑜珈的發展也來到不同的形態,似乎朝著健身為目的,我想瑜珈真的不只這樣。第一階段只在肉體層面,接下來有更多的探索,期待下一個階段的練習。

好的老師真的很重要,聰明又會教,畢身的投入都在瑜珈,目前我的狀態跟緊信宏老師就對了!

—玉珍


感謝有yoga piece線上平台將老師多年教學紀錄下來(我報名11堂課🤣),讓我藉由一年努力追劇,拼起個人的瑜伽拼圖🧩,也隨著知識累積來彌補新手老師不足的信心;上課的過程中信宏老師不見得會給我們答案,反而是讓我們去思考,靈活運用自己有的工具去進行瑜珈教學而不是一味的被其他領域給吸引。

瑜珈很厲害,期許自己能提供專業、解決問題,一起讓瑜珈產業更美好,讓更多人都能受益於瑜珈的好。

—WeiYin


14門課400小時,持續4年的學習,絕對是老師的忠實鐵粉無誤!!

話說5年前開始接觸yoga,很積極地上各種形式與不同老師的yoga課,但發現明明都是yoga課,怎麼同一個名詞不同老師教法都不同,但因為是大眾課所以很難與老師討論,心中帶著很多疑問,於是報名了200小時師資訓練,希望能從中找到答案。很幸運地,信宏老師是師資班的解剖學老師,課堂上談到「腹式呼吸」,正好是我眾多疑問之一,所以休息時間時詢問信宏老師何謂「腹式呼吸」,老師您回答:「腹式呼吸的定義有很多種,首先要詢問帶領你練習的老師的定義;再來是需先有身體結構運作的知識才能進一步解釋,而這需要幾個小時或幾堂課的時間才能完整地討論這個議題。」當下覺得老師既實在又有內涵,於是立馬報名「瑜伽解剖入門」,就這樣心無旁騖地跟隨老師將近四年的時間。除了紮實且有系統的知識之外,老師的狀態本身也是讓我敬佩感動的,不論是教學態度或以身作則的存在方式,都是值得學習的人生榜樣啊!!

—Ling


應該是在《順位解剖學》課時,老師聊到了去葆體上Tiwari的課程,我好像問了那段時間練習呼吸法時整個人有什麼不同?為何頭腦會更清醒?之類的 然後老師就瞬間站起來去畫白板、講了一堆關於瑜珈有多大、解剖學只是一咪咪而已,講了大概半小時?反正講蠻久的XDD 在那次之後才發現,喔~老師想分享的好像不止解剖學耶XD 然後就一路跟著老師上課到現在了!!

—心慈


看著每一科想著從跑教室到現在的教室, 專業素養從不熟悉來到越來越清晰的匯聚, 一點一滴被累積下。 在yoga piece的學習協助我擴大瑜伽視野和專業深度,幫助我在面對各種教學挑戰有所依歸,也讓我有能力去看懂或聽懂大師們想傳遞的瑜伽。 在瑜伽的多元宇宙中,能夠平衡與自由,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下一個階段會有更多肌肉、骨骼系統以外的學習、很期待,繼續粉下去。 瑜伽很厲害,6、7年前我們這樣說,現在依然覺得如此。 謝謝老師多年來為瑜伽界的耕耘與付出。♥️

—霈淳


一開始雖然是因為瑜珈解剖學以及後續相關的課程來到這個地方,但其實對瑜珈的認識都是從瑜珈大眾課,有體位法和呼吸法練習的商業瑜珈印象而來。沒有接觸過 Yoga TT 的我其實一直都不理解老師口中所說的瑜珈很厲害到底厲害在哪裡。一直到比較進階的課程,以及這兩年的講座,才有比較知道瑜珈原來那麼大,瑜珈可以在不同層面上對人造成改變,整個刷新我的觀念。

看見大海的樣貌,讓我思索我現在到底在哪裡,我又會比較想往哪邊去,哪些是我努力比較有機會對自己和身邊的人有幫助的,哪些又是很需要投入時間金錢所建構的專業。

有了這樣的思考,我開始有一些簡單,雖然不一定完全是瑜珈來的練習,有更多的閱讀,以及持續跟著喜歡又專業的老師練習。這樣的規劃感覺更踏實,也更長久。

謝謝老師一直以來的教導和無私分享。

—志杰


真的嚇到原來自己也默默的成為鐵粉啦!!! 信宏老師的課上了之後會上癮,線上課真的讓我學習零距離。每門課都有著不同的收穫,整體而言會讓我在瑜伽教學的路上更能夠掌握到更多的資訊及知識。過去曾經上過社工系一位黃老師的課,課堂上我們在定義何謂弱勢族群,大家議論紛紛,有些人說貧窮,說高風險家庭,部分人說身心障礙者等等,記得那時老師說我們都忘了一個重要的事,那就是弱勢族群之所以為弱勢,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獲取資訊的能力不足。

非常的幸運,台灣有一個能夠整合許多瑜伽相關的資訊與知識的學霸!讓大家可以透過有系統的學習,理解自身在瑜伽中的定位,也不至於成為瑜伽中的弱勢族群。這些知識,對我最大的幫助是在教課時能夠有較有信心,思考人體的角度也變廣,當學生遇到練習上的問題時,也較能夠掌握。我自己本身的瑜伽練習從vinyasa,到uy再到dharma ,每多接觸到一層,腦海中也會浮現出老師說的瑜伽大海;對我而言理解自己的定位,而選擇想要走的路是重要的事,感謝線上的每一堂課!

Namaste

—Marina


不知不覺就跟老師的課兩年多,上著上著雖然有時候課有些燒腦但實在很精彩有趣,默默的就變成鐵粉資格了了。 跟著老師看見好多風景,讓我在瑜珈和舞蹈上思考的更廣,也發現我以前都是個乖乖的聽著課堂老師說怎麼樣使用身體,現在會想「是這樣嗎?」「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用~~」,開始長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好謝謝老師,能在瑜珈上遇見這麼讚讚的大海嚮導,實在很幸運~~~

育珊


接觸系列一到四前認為,知識量應該能占瑜伽解剖學的大半了,實際學習才知道僅只是先備知識,但因此打下基礎,這時候開始有能力為自己規劃往後的學習方向,對自己的體位法練習也少掉很多執著。 陰瑜伽原先是最陌生的,但接觸後發現新世界,還開始能拿陰瑜伽當工具,自己練習陰瑜伽的比重變多。

瑜伽老師學習指南、私教的藝術是最喜歡的兩門課,學習指南對還想教學或繼續深造的人來說,像是尋尋覓覓終於走到一扇扇精神時光屋的門口,門前有修練介紹,能參考決定要不要走進去。走進其中一間私教藝術,了解到私教運作,多了點信心。療癒入門、矯正性運動還沒上完,打開門看過確定裡面喜歡。

但每一扇門都一樣,走出來後真切的實踐才算是完成修練。

—Mauve


不知不覺我也累積到了鐵粉資格,在瑜伽航海的路上很感謝有信宏老師在前方指引,讓我大大減少了迷航的時間,這些課程脈絡分明,經過老師有系統的整理並在這幾年發展線上課程,讓我們外縣市再也不用喬時間和交通住宿,就能獲取相等的內容,以及能反覆觀看這件事,都很感謝,雖然我還在慢慢消化吸收,今年一定要把進度補齊。

—幸珊


跟著信宏老師學習的這些年😆 (破題) 老師提供了更寬更廣的瑜伽世界,常常讓我覺得自己爛透了,但上著上著體位法變好些、覺察變好些、左腦好像也發育的比較好些。 從印象深刻的系列三,瞭解身體順位不順位時作了什麼,到最近骨盆底瑜伽,老師的教學似乎更厲害了,層次分明的堆疊與進程,除了基礎知識上的傳遞積累,也引導我們往內覺察,似乎也讓某部分的我被療癒了。謝謝老師❤️

—淑芬


從解剖入門開始建立了肌肉骨骼系統的基本概念,在肌肉功能解剖對重要肌肉的位置與功能有更深入的了解。順位解剖中學習肌肉共同啟動的概念與方式,體位法解剖則培養不同體位法及其變化式異同的思考。

常見損傷與預防讓我更有信心讓同學好好地走出去教室,兩門評估分別從靜態和動態培養了看身體的眼睛,雖然還是要看很久,但是有方向了!私教的藝術讓私人課教起來心理踏實了許多,矯正性運動讓我對這兩個關節有深入的了解,雖然需要常常回去複習,3D呼吸真是好工具!學習指南中看見了更多大海的樣貌,釐清一些想法,一邊看常常覺得老師願意花時間整理跟我們分享,好感人又好感恩!骨盆底肌群還在追劇中,對整個骨盆底肌群及週邊連結的肌肉有更多認識後,發現對這一帶的覺知變得更清晰,思考會使用到這些肌肉的體位法也有一些不一樣切入點,另外還發現了自己的骨盆底肌群有一些不一樣的反應可能需要多保持覺知觀察。我是鐵粉啦我要成為海賊王!

—Fen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