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Uddiyana Bandha的解剖學觀點

原文出處:〈Uddiyana Bandha anatomically speaking by David Keil © 2010

作者:David Keil

編譯:Hsin-Hong Pan

在上一篇討論Mula Bandha與骨盆底肌群的文章中,我有稍稍暗示了可能與Uddiyana Bandha關係最密切的肌肉。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這個議題,就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地在身體的精微(subtle)與粗鈍(gross)層面之間搭建橋樑。

再一次,我必須聲明Bandha是一個我儘量避免過度以解剖學的角度探討的領域,因為Bandha屬於能量上的概念,而非肉體上的概念。畢竟,我的自我認同主要是瑜伽練習者,其次才是解剖學者。然而,解剖學中有些具體的部分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理解Bandha,並幫助我們進入人體的精微世界。就Mula Bandha來說,相對應的部位是骨盆底肌群,而對Uddiyana Bandha來說…,讓我們花點時間談談這部分。

我常常會問一個問題,你要如何知道一個人有啟動、或有運用他們的Bandha?答案是,某種程度上來說,你得從結果判斷。你在一個人移動與練習過程中,看到了Mula 與Uddiyana Bandha的質地。是什麼樣的質地呢?Mula是根鎖,意指當體位法被呈現時,應當可以觀察到向下扎根的質地。而另一方面,Uddiyana Bandha意指飛升,在瑜伽練習中,通常會觀察到整體的輕鬆自在,特別是一種輕盈感。在進階練習者圈中著名的漂浮(floating)是運用並控制Bandha的徵象。

這並不是說Bandha不需要肌肉的參與,這點無庸置疑。我們必須擁有力量才能讓動作發生,但要讓動作看起來輕鬆寫意,似乎還需要身體精微層面的運用。

我曉得我已讓有些讀者開始著急,究竟是肉體上的哪個部分與Uddiyana有關呢?或許有些讀者已經猜到,但如果你尚未猜到,那麼答案是腰肌(psoas)。我曾經在網站上寫過一篇關於腰肌的短文。基於本文的目的,我打算將Mula跟Uddiyana放入一起討論。

實際上,與腰肌相關的肌肉有三條。第一條是非常小的腰小肌(psoas minor)。第二,則是腰大肌(psoas major)。第三條是髂肌(iliacus),當與腰大肌一同討論時,合稱髂腰肌(iliopsoas)。腰小肌某種程度上可以被忽略,因為它是一條有著長肌腱的小肌肉,意即這條肉不是很有力氣。

髂腰肌(髂肌與腰大肌的結合)是人體最強壯的髖屈肌,因此受到許多矚目。髖關節屈曲是身為人類的必要動作,帶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向前移動。它是行走時的主要肌肉。雖然你可以將行走簡化為透過股骨的輪流屈曲,來產生一腳前、一腳後的結果,但實際上行走遠比這複雜許多,它需要許多其它肌肉一同合作,以完成這複雜且需要協調的行動。

我們真正在做的,是一邊控制身體的重心,一邊讓重心在空間中向前移動。我們在兩根長長的竿子(也就是雙腿)上保持平衡。身體的重心靠近薦椎頂端,男性與女性的位置會有些許不同,但差異不大。當我們在不同的動作間轉換時(想想優雅的舞者、或著足球選手在場上的快速變向),本質上做的,是身體重心的控制。

腰肌座落在一個有助於控制身體重心的完美位置。腰肌於左右兩側各一條,逐漸變細、成為管狀的肌筋膜,最終落在身體重心的兩側。這意味著腰肌本質上與控制身體重心的區域相連。

當一個人前跳(jump forward)、後跳(jump back)、或將雙腿拉起進入手倒立時,實際上,他們在控制重心與根基(在這些例子中,根基是雙手)之間的關係。我不喜歡過度簡化,但Uddiyana Bandha與連結一個人的中心有關──不論在肉體上或能量上。對腰肌保持覺察,並試著運用它,似乎能觸發Uddiyana Bandha所帶來的效果──有控制、輕盈地向上飛升。至少你會開始對Uddiyana Bandha有點感覺,而這感覺會隨著時間的推演而不斷需要調整。

當然,談到Bandha時還有另一個元素應該討論,那就是呼吸。沒有呼吸的存在,便沒有prana得以控制。或許下次我們可以談談這個主題。

結論

如果你能感受到自己的腰肌,並透過它移動身體、與它同在,那麼你將找到力量、穩定、控制及輕盈。我為你整理了一些資源,包含了一段我最近在Still Point Yoga London的瑜伽解剖學研習中,帶領學生以腰肌為練習焦點的拜日式影片。除此之外,還有來自Liz Koch的文章,她以對腰肌的豐富觀點、及覺察腰肌時所產生的影響而聞名。在我的作品《Functional Anatomy of Yoga》的第155-158頁中,還有更多關於Uddiyana Bandha肉體及能量觀點上的討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