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Mula Bandha的解剖學觀點

原文出處:〈Mula Bandha anatomically speaking by David Keil © 2010

作者:David Keil

編譯:Hsin-Hong Pan

Bandha(特別是Mula Bandha)或許是Ashtanga Vinyasa Yoga練習中最令人難以捉模的部分。就我個人來說,我想我知道Bandha是怎麼回事。但當我回顧短暫11年的Ashtanga練習生涯時,驚訝地發現10年前我也覺得自己瞭解Bandha是怎麼回事。即便是5年前,我對Bandha的認識也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我個人對於Bandha的體會隨著時間而變,之後應該也會持續變化,我猜,你應該也會有相似的經歷。

身為解剖學老師,我試圖為精微神秘的能量系統與瑜伽練習之間的隔閡搭築橋樑,並以西方解剖學的語彙描述。然而在Bandha這部分,我謹慎地避免以純肉體、解剖的概念過度詮釋。我注意到Bandha同時具有能量上及肉體上的成分。我們不僅是能量、不僅是情緒、不僅是靈性、不僅是思緒、也不僅是肉體,而是含括了這一切的存在。

為了討論Mula Bandha,我們必須談談骨盆底肌群。有些人說只要談到Mula Bandha,便應該將注意力放在會陰上,而有些人則特別針對恥尾肌(pubo-coccygeal muscles, PC muscles)。這片位於體腔底部的網狀組織實際上是層膈膜(人體組織的一種)。骨盆的形狀如碗公,其底部開口接近圓形,由層層疊疊的薄肌肉及筋膜所覆蓋,宛如由人體組織所構成的彈跳床。跟身體的許多其它部位一樣,骨盆底肌群其實有許多層。技術上來說,會陰位於恥尾肌的下方,兩著之間隔著一層筋膜。

Mula Bandha通常被認為與這些肌肉的收縮有關。關於究竟該收縮這些組織的中間、或收縮組織的後面存在著許多爭論,我無意涉入其中太多。但我想指出,Guruji(Sri K. Pattabhi Jois)提到Mula Bandha時,總是說控制你的肛門(controlling your anus)。而在我讀過的《哈達瑜伽經(Hatha Yoga Pradipika)》翻譯版本中──裡頭有一整個章節在談Bandha和Mudra,通常也是以相同的方式描述Mula Bandha。Mula Bandha意指收縮肛門。

實際上,恥尾肌的確是提肛肌群的一部分,負責將肛門向上提。因此技術上會更接近我們接下來所探討的方向。就解剖學者的角度來說,從恥尾肌切入Mula Bandha的討論較為合理。不過這僅是我個人的看法。畢竟,真正重要的是練習Mula Bandha時所帶來的體驗,而非技術上的細節。

如果Bandha是一種能量上的概念,那麼物質層面的哪些肌肉、以及這些肌肉該做什麼才能與Bandha產生關聯呢?就個人的看法,我認為相關的肌肉是骨盆底肌群,當骨盆底肌群收縮時,會成為我們經驗Mula Bandha的途徑。換句話說,肉體上的收縮其實完成了兩件事情。第一,它在心智與Mula Bandha之間建立了有意識的聯繫。生命能量(prana)會隨著意念而移動(譯注:所謂的「意到,氣到」),因此當你將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某個部位時,實際上你正將能量導向該處。第二,恥尾肌的收縮會刺激能量中心,於是創造了Mula Bandha。

當然,收縮骨盆底肌群時肉體上會出現相對應的變化。這些變化通常符合我們對於核心肌群的描述。關於核心肌群究竟是什麼,是否包含哪些肌肉有著許多的討論,但骨盆底肌群通常被認為是核心肌群的一部分。還記得嗎?骨盆底肌群位於脊柱的底部,填補著骨盆底部的圓洞。骨盆的後方是薦椎,透過薦髂關節與兩側的髖骨相連。梨狀肌附著在薦椎兩側,自側邊往後包覆骨盆。

脊椎以骨盆為根基,沿著骨盆的後側向上拔起,就好似將掃帚倒置立在掌心上需取得平衡。的確,在脊椎向上拔升的過程有其它肌肉協助維持穩定,然而在脊椎的底部,扮演根基角色的是恥尾肌。為了瞭解這些肌肉如何協助平衡脊椎,觀想你正用力地收緊恥尾肌,乃至於尾骨碰到你的恥骨(當然實際上不可能發生)。如果尾骨、甚至薦椎因此而向恥骨方向移動,意味著薦髂關節發生動作,脊椎會自薦髂關節上方往後倒。

如果讓恥尾肌完全放鬆,則會出現相反的情形。此時不再有張力維持薦椎的位置,向上拔升的脊椎會開始往前倒,尾椎開始遠離恥骨。我想表達的是,恥尾肌協助創造骨盆的穩定,而脊椎自穩定的骨盆向上拔升。當然,沒有任何肌肉或肌群是遺世獨立的。還有其它的肌肉(與韌帶)協助維持骨盆的整體性及脊椎的穩定度,這裡所說的僅是恥尾肌的位置座落在脊椎的根基。因此,就身體的角度來說,這些肌肉與骨盆及脊椎的穩定、支撐有關,它們若非位於脊椎的根部,就是讓脊椎向下扎根。在梵文中,mula = 根(root)。

收縮這些肌肉時還會出現另一種效果。你應該已發現,下腹部的張力也跟著改變了。這點應該不難感覺到,特別是當恥尾肌強力收縮時。或許你會想閉上雙眼一會兒,收縮恥尾肌幾回,觀察周遭還有哪些部位會跟著收縮。每個人的經驗會有些不同,有些人甚至會感受到下背部(介於骨盆上方至肋骨之間)的收縮。這可能是腹橫肌(最深層的斜向肌肉)收縮造成的結果,因為它附著在腰椎的椎體上。

還有另一種途徑能將精微(subtle)的Mula Bandha與粗鈍(gross)的骨盆底肌群連結起來。要在兩者之間建立連結,沒有比呼吸更好的方式了。我們或許可以說,呼吸是精微與粗鈍世界之間的根本連結。Prana(或著稱之為生命能量)這種呼吸最精微的形態為我們的肉體賦予生氣。除了在能量上滋養我們之外,隨著呼吸逐漸粗鈍化,prana開始以氧分子的樣貌呈現,滋養並維持身體比較粗鈍的的組織,包括了神經、肌肉及骨骼組織。身體的一切皆與呼吸息息相關。

當橫膈膜收縮時,會壓迫腹腔臟器,並對骨盆底肌群施予向下的壓力,如果沒有特別限制了話,還會將腹部往外推。你可以閉上眼睛給自己一至兩個深呼吸,感受一下身體。你應該會察覺到隨著接近吸氣的極限時,腹部的移動會增加,骨盆底肌群所承受的壓力也隨之變大。

位於上方的橫膈膜會對下方的膈膜(恥尾肌)施加壓力。而Mula Bandha在能量層面上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能量的溢散,特別是針對下行氣(apana vayu)。透過收縮骨盆底肌群,能夠避免呼吸時這些組織的向下運動。表面上來看,骨盆底肌群的收縮阻擋了向下的物理性力量,而這正是Mula Bandha精微目的所對應的粗鈍顯像。

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Mula Bandha在能量與肉體層面的特性,可以參考我的書籍《Functional Anatomy of Yoga》的153-155頁。

結論

我很樂意順著這個主題,告訴你與Uddiyana Bandha相關的肌肉議題,以及呼吸所帶來的影響,不過這已超過這篇文章的討論範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