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瑜伽與新疼痛科學

原文出處:〈Yoga and the New Science of Pain

作者:Jenni Rawlings

編譯:Hsin-Hong Pan

想像你正在喜愛的親山步道上跑步。步道上出現了突出的樹根。你太晚留意到樹根的存在而意外地被絆倒、跌在地上,膝蓋撞上了鄰近的石頭。受到撞擊後,膝蓋的疼痛受器立即將疼痛訊號傳向大腦,告訴大腦膝蓋因跌倒而「開始疼痛」。這是個描述疼痛運作機制的經典且直覺的例子,對嗎?

雖然這是絕大多數人所學到的理解疼痛的方式,然而近來的研究顯示,疼痛運作的機制實際上並非如此。最新且更為精確的疼痛生理學為我們呈現了充滿啟發性的新典範,並對如何看待、如何療癒身體提供了影響深遠的思考空間。有趣的是,關於疼痛的嶄新觀點,與古典瑜伽教誨中與生俱來的身心連結概念相一致。在這篇文章中,我會介紹這迷人的新興科學,以及如何採取更聰明的方式面對疼痛。 閱讀全文〈瑜伽與新疼痛科學〉

瑜伽對稱性的迷思

原文出處:〈The Myth of Symmetry in Yoga

作者:Jenni Rawlings

編譯:Hsin-Hong Pan

Tadasana,或稱山式,被認為是所有體位法的「藍圖(blueprint pose)」。這個根本的體位法與解剖學教科書上所描繪的「人體解剖位置(anatomical position)」有關,通常也被視為「中立位置(neutral)」──有著對稱的兩側,直立堆疊的站姿。另一個常被視為Tadasana同義詞的是Samasthiti,意指「均等的站姿」──亦即身體的兩側以均等、或著對稱的方式排列。 閱讀全文〈瑜伽對稱性的迷思〉

活動度、穩定度&柔軟度──釐清瑜伽常混淆的觀念

原文出處:〈Mobility, Stability, & Flexibility: Clarifying Our Concepts in Yoga

作者:Jenni Rawlings

編譯:Hsin-Hong Pan

活動度(mobility)、穩定度(stability)和柔軟度(flexibility)都是常被提到可以透過瑜伽練習而改善的性質。然而,這些詞彙的定義有點含糊不清,在不同的資料來源中有著不同的解釋。也因此瑜伽老師之間對於這些觀念的詮釋並不一致。在這篇文章中,我會試著釐清活動度、穩定度與柔軟度等觀念,並提出我個人認為應用在瑜伽練習時最有用的定義。 閱讀全文〈活動度、穩定度&柔軟度──釐清瑜伽常混淆的觀念〉

腰大肌 系列二:伸展緊繃的髖屈肌未必總是好主意

原文出處:〈Stretching the hip flexors is not always a good idea

作者: Olga Kabel 

編譯Hsin-Hong Pan

就技術層面來說,我們有五條主要的髖屈肌,但其中一條享有的鎂光燈遠大於其它肌肉──也就是那「偉大的腰大肌」。腰大肌是最受歡迎的肌肉之一;它已是好幾本書以及無數文章探討的主題,所以如果某個不知名的地方出現了腰大肌之歌,我也不會感到訝異。它有許多綽號,例如:「頑固的腰大肌(opinionated psoas)」、「隱密的搗蛋者(hidden prankster)」、「王牌冒牌者(great pretender)」等等。據說腰大肌對於身體、情緒和靈性上的健康至為重要。基於這股對腰大肌熱愛,出現了無數關於如何評估及伸展腰大肌的建議:基本上可濃縮總結為諸如膝蓋靠近胸口、或弓箭步(lunge)之類的姿勢。然而問題是──伸展緊繃的腰大肌總是恰當的嗎?伸展腰大肌與放鬆腰大肌之間有何差別?讓我們探索下去。 閱讀全文〈腰大肌 系列二:伸展緊繃的髖屈肌未必總是好主意〉

如何在後彎時避免膝蓋往外分開?

原文出處:〈Yoga Anatomy: Engaging Your Glutes in Backbends

作者:Ray Long

編譯:Hsin-Hong Pan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會討論臀大肌在後彎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在Urdhva Dhanurasana(輪式)這類動作中,避免膝蓋往外分開。我也會分享一些有助於調節肌肉啟動順序的指令,並指出關於後彎時雙腿夾緊、收縮內收肌群的誤解。 閱讀全文〈如何在後彎時避免膝蓋往外分開?〉

英雄坐姿(Virasana)或W形坐姿對膝蓋是好事嗎?

原文出處:〈Virasana (Sometimes Called W-Sitting): Is it Good or Bad?

作者:Bernie Clark

編譯:Hsin-Hong Pan

你有留意到下列情境對話中的邏輯瑕疵嗎?

瑜伽課堂上,老師正在教授英雄坐姿(virasana):

老師:「別讓雙腳離臀部太遠,保持膝蓋併攏,腳尖朝後,腳背是貼地的,看我示範(圖1a)。」

學生:「但我覺得腳尖朝外蠻舒服的,且雙腳分開些對我來說也不難(圖1b)。

老師:「雙腳分開會讓你的膝蓋變得不穩定。相信我,我曾經因此而受過傷。如果你的腳尖朝外,會扭轉你的膝蓋。」

學生:「但我的感覺還好啊。」

老師:「那就做你想做的,但如果你長期這麼做,膝蓋將會有許多問題!」

圖1:a) 老師說:「像我這麼坐。」 b) 學生說:「但這麼坐蠻舒服的。」究竟誰是對的?

正如這段對話中的瑜伽老師所說,如果我試著在virasana中將雙腳距離分開,或著像學生一樣腳尖朝外,我也會傷到我的膝蓋。但這是我身體的狀況,不是別人的:對我來說很危險的動作,有可能對其他人的身體反倒是好的。所謂「長期」下來會造成損傷的陳述純屬臆測!對這個學生來說,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雙腳分開、腳尖朝外的坐姿會造成任何問題。(附註1) 閱讀全文〈英雄坐姿(Virasana)或W形坐姿對膝蓋是好事嗎?〉

瑜伽人學解剖常見的10大誤區

在美國瑜伽聯盟的規範中,一位瑜伽老師的養成(RYT200)必須包含一定時數的解剖學學習;而在實務應用上,不論是對於練習者或著教學者,解剖學皆是一項頗有用的工具。許多瑜伽練習者基於各種原因對解剖學感到興趣,但卻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又或者陷入了雖投注許多心力、時間與金錢,卻仍然感到迷惘與不足的窘境。這篇文章想要分享一些個人學習上的經驗,希望能幫助瑜伽練習者的學習之路更加順遂。

身為長期鑽研如何學習的學生,我相信學習有其方向與方法!有時合適的方向與方法並不好找,但如果我們先知道哪些方式行不通,避開這些方式,那麼接下來成功的機會比較大。就好比你正在挑選交往對象,在眾多選擇中你不確定哪位是你的真命天子(女),但如果你知道誰一定不是,先刪去這些選項,剩下的命中機會比較大XDD

以下是瑜伽人學習解剖時常見的誤區: 閱讀全文〈瑜伽人學解剖常見的10大誤區〉

我們該一直收緊腹部嗎?

原文出處:〈Should we engage the abdomen all the time?

作者:Olga Kabel

編譯:Hsin-Hong Pan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一碗冰淇淋令你感到美味可口,那麼一桶冰淇淋會讓你感覺更好嗎?我有位瑜伽學生,每當她遇到帶點挑戰,但覺得值得征服的瑜伽體式時,總會說:「太好了──我們每次上課都來練這招吧!」我想你應該清楚我想傳達的意思了──當某件事令人感受良好,且/或似乎能帶來益處時,我們總是傾向加碼,並期待因此獲得更大的報酬。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收緊腹部(abdominal engagement)上。我們或許讀過關於啟動核心的好處,並發現這麼做有助於瑜伽練習,於是我們開始試圖無時無刻將肚子往內收,並期待得到最大效益。然而就像上述冰淇淋的例子,事情運作的方式並非總如我們所想像,原因如下。 閱讀全文〈我們該一直收緊腹部嗎?〉

瑜伽與筋膜 系列三:筋膜常見的迷思與真相

原文出處:〈Fascia Myths and Fascia Facts

作者:Jenni Rawlings

編譯:Hsin-Hong Pan

你是否注意到某個程度上,「筋膜」已成為近期瑜伽圈的一種行話?大量的主題圍繞著這重新被意識到的身體組織(我自己在過去這幾年便貢獻了兩篇),筋膜已成為許多瑜伽課程關注的焦點──特別是那些運用自我按摩工具(例如按摩球、泡棉滾筒)的課程。

我能理解這股對筋膜密切關注的熱潮,因為它真的是相當令人著迷的議題。筋膜是結締組織的一種,於體內形成遍及全身、連綿不斷的網絡,圍繞著我們的肌肉、骨頭、器官、神經、血管與淋巴,並彼此交錯。事實上,筋膜除了是讓體內組織得以緊密相連的架構之外,也負責吸收、並傳導體內的力,與我們的肌肉系統協同合作創造平順、有效率的動作。這樣的洞見拓展了我們對於動作的認識,令人感到興奮不已!

除了這些既存的有趣事實外,還有一些廣為流傳、許多人信以為常、但就現存研究來說有點過度延伸的論述。在這篇文章中,我打算指出其中幾個常見的論點,藉此促進瑜伽社群在筋膜這受歡迎的主題、以及按摩、滾筒等美妙練習上,能出現更具科學實證性的建設性對話。 閱讀全文〈瑜伽與筋膜 系列三:筋膜常見的迷思與真相〉

瑜伽與筋膜 系列二:從筋膜看身心連結

原文出處:〈Fascia and Yoga

作者:Myrthe Wieler

編譯:Hsin-Hong Pan

什麼是筋膜?它與瑜伽有什麼關係?又如何影響我們身體與心理上的健康呢?讓我們一同探索身上的3D支撐結構(筋膜/結締組織)對身體力量、穩定度、柔軟度及心理上的影響!

什麼是筋膜?

筋膜是纖維性組織,「連結」著我們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這種結締組織在體內形成了三維空間網路,從頭至腳遍及全身。筋膜圍繞、並融入體內的每條肌肉、肌纖維、骨頭、血管、神經及器官。它也直接影響我們的肌肉、神經等系統。 閱讀全文〈瑜伽與筋膜 系列二:從筋膜看身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