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如何用呼吸引導Bandha

原文出處:〈How Breathing Leads to Bandhas © 2010

作者:David Keil

編譯:Hsin-Hong Pan

呼吸與Bandha

在前兩篇文章中,我已從解剖學的觀點探討了MulaUddiayna Bandha。但為了讓這兩個主題更加完整,我覺得需要加上另一篇與呼吸有關的討論。對我而言,沒有呼吸,就沒有Bandha。實際上,正如本文標題所暗示,Bandha尾隨著呼吸出現。我的思考邏輯是,如果我們試圖控制、並運用體內的能量,那麼我們得先將能量帶入體內。在瑜伽中,有一種能將能量帶入體內的方式,那便是透過呼吸。

閱讀全文〈如何用呼吸引導Bandha〉

瑜伽需要來點動作控制

原文出處:〈The Need For Motor Control in our Yoga Practice

作者:Jory Serota

編譯:Hsin-Hong Pan

與瑜伽相關的損傷於過去15年來顯著增加。常聽聞的包括肩膀損傷、髖關節置換、椎間盤突出、以及其它身體方面的創傷經驗。如果瑜伽有著治療(therapeutic)、整體性(holistic)、療癒(healing)等屬性,那麼這些損傷究竟怎麼回事?是瑜伽練習存在著本質上的錯誤嗎?還是我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對於該多努力、該練多少出現了誤解? 閱讀全文〈瑜伽需要來點動作控制〉

為何要在體位法中停留?

原文出處:〈Why do we hold yoga poses?

作者:Olga Kabel

編譯:Hsin-Hong Pan

多年前曾有位學生,由於精神上有些狀況,無法將內在的對話留在口中。因此每當她來上我的課時,總會不停地回饋她對每個動作的感受。如果我走到她低語呢喃的聽力範圍,便會聽到諸如:「我無法繼續停在這了──我們究竟得在這該死的姿勢停多久?老師是忘了我的存在嗎?這也太不舒服了;讓我離開這,我恨透這件事了!」等等。我必須承認,這情形一開始讓我感到心神不寧。但每堂課結束後,她會來到我面前,告訴我這堂課帶給她極大的釋放,並對此表示感謝。漸漸地,我開始了解這是她正在經歷的過程。而如果我們夠誠實,也會承認當我們偶然受阻時(不論是生理或心理上),心中會浮出類似的想法。此時我們得決定是繼續待著,還是離開。在瑜伽體式中停留教導我們如何處理這些阻力,並加以克服。當然,這樣的觀點並不適用於那些體式正帶來實質身體疼痛的情形。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完全退出動作,或著修改動作,才能在不造成損傷的前提下自體式中受益。 閱讀全文〈為何要在體位法中停留?〉

瑜伽的金錢觀

原文出處:〈A Yogic Perspective on Money and Finances

作者:Georg Feuerstein

編譯:Hsin-Hong Pan

「有錢能使鬼推磨。」在當代社會中,這句話似乎無庸置疑地真實。許多人為金錢而焦慮。有錢時,我們會感到害怕,因為我們可能再次失去它;當缺錢時,我們也會感到害怕,因為我們將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當然,對有錢人來說,未來同樣沒那麼肯定。除此之外,財富的多寡是種相對概念,一位富有的人在另一人眼中,可能被歸類為貧困匱乏。 閱讀全文〈瑜伽的金錢觀〉

瑜伽圈的神秘流行:關節過動症候群?

原文出處:〈Joint Hypermobility Syndrome: Yoga’s Enigmatic Epidemic?

作者:Bernadette Birney

編譯:Hsin-Hong Pan

「這叫關節過動症候群(Joint Hypermobility Syndrome, JHS),」神經科醫師這麼說。 閱讀全文〈瑜伽圈的神秘流行:關節過動症候群?〉

Uddiyana Bandha的解剖學觀點

原文出處:〈Uddiyana Bandha anatomically speaking by David Keil © 2010

作者:David Keil

編譯:Hsin-Hong Pan

在上一篇討論Mula Bandha與骨盆底肌群的文章中,我有稍稍暗示了可能與Uddiyana Bandha關係最密切的肌肉。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這個議題,就能力範圍內盡可能地在身體的精微(subtle)與粗鈍(gross)層面之間搭建橋樑。

閱讀全文〈Uddiyana Bandha的解剖學觀點〉

Mula Bandha的解剖學觀點

原文出處:〈Mula Bandha anatomically speaking by David Keil © 2010

作者:David Keil

編譯:Hsin-Hong Pan

Bandha(特別是Mula Bandha)或許是Ashtanga Vinyasa Yoga練習中最令人難以捉模的部分。就我個人來說,我想我知道Bandha是怎麼回事。但當我回顧短暫11年的Ashtanga練習生涯時,驚訝地發現10年前我也覺得自己瞭解Bandha是怎麼回事。即便是5年前,我對Bandha的認識也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我個人對於Bandha的體會隨著時間而變,之後應該也會持續變化,我猜,你應該也會有相似的經歷。 閱讀全文〈Mula Bandha的解剖學觀點〉

有本質上的壞動作嗎?

原文出處:〈Are Some Movements Inherently Bad?

作者:Jenni Rawlings

編譯:Hsin-Hong Pan

我們總是被教導某些身體使用的方式本質上對身體不好。我們被告知這些動作將會造成損傷、「損耗」、或身體的失衡,最終將無可避免地導致疼痛與不適。一些常見的例子包括頸椎屈曲(例如「簡訊頸(text neck)」)、腰椎屈曲、以及許多瑜伽順位上的經典禁忌(例如做樹式(Vrksasana)時,直接將腳踩在膝蓋旁邊)。

的確,這些觀點確實有其道理,但它們也忽略了某些新興人體科學所揭露的重要洞見。與其問是否某個動作本質上比較好、或比較壞,更細緻而有益的問題是:「我們的組織是否禁得起特定動作所施予的負荷,並產生適應?」一但我們從這樣的觀點看待動作,將得出顯而易見的結論──沒有本質上不好的動作。而是有些動作對身體施予負荷時,我們的組織無法立即產生適應。 閱讀全文〈有本質上的壞動作嗎?〉

「好姿勢」真的對你好嗎?

原文出處:〈When “good posture” is not so good for your body

作者:Olga Kabel

編譯:Hsin-Hong Pan

「坐高坐直!」每當父親看到我的上身傾向桌子時,總會這麼唸著。而我也會立即調整,試圖維持所謂的「好姿勢」。問題在於,我的胸椎曲線實際上比較平,因此當我努力坐高坐直時,實際上出現了過度代償,呈現「軍人姿勢(military posture)」,如果經年累月下來,我的上背與頸部將承受許多張力。我在學生身上常看到這種過度代償的模式。為了維持好姿勢而付出努力值得讚賞,且能為身體帶來許多助益。但要釐清對「你」的身體來說,什麼樣才是好姿勢,這問題則複雜許多。 閱讀全文〈「好姿勢」真的對你好嗎?〉

順位指令大解碼:什麼是行動(Action)?

原文出處:〈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vement and action, and why does it matter?

作者:Eve Johnson

編譯:Hsin-Hong Pan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大需要區分動作(movement)和行動(action)間的不同。當然,說一個人富有行動力(a man of action)聽起來不錯,而說一個人不斷動作(a man of movement)則聽起來怪怪的。但相信我,即便你從未想過兩者的區別,依然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但在瑜伽中則不是這麼回事。釐清動作與行動之間的區別,將徹底地改變你的瑜伽練習。 閱讀全文〈順位指令大解碼:什麼是行動(Action)?〉